生命是否源于一個偶然?生命中是否自然而然地包含著痛苦?人應當為自己還是為別人生活?……諸如此類種種讓大人都倍感困惑的關于生命的問題,不是一句“你長大了就知道了”或者“讓我想想”就能搪塞得過去的。
何懷宏,這位被季羨林先生稱作“精彩”的作家,這位知名的哲學教授,這位在南極歷經(jīng)生死的旅者,這位現(xiàn)實中生動的丈夫和父親,通過47篇短文,由小事興起,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生命的哲理娓娓道來,深入淺出,對我們在成長中常常會遇到的問題作出回應。他引導孩子正確面對生與死、輸與贏等嚴肅話題,以及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的挫折和危機,從而排遣孩子內(nèi)心地焦慮和不安,增添與貯存孩子承擔的勇氣,以及快樂的能量。智慧是哲學的本質(zhì),而人生才是哲學的外在意義?!缎膽焉?,充滿了哲學的智慧,是現(xiàn)實與夢想交融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對生命的贊嘆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與好奇,重新認識這個新鮮的世界。
何懷宏,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從事倫理學及人生哲學、社會歷史等領域的研究。重要學術著作有《良心論》、《世襲社會》、《選舉社會》、《底線倫理》、《道德•上帝與人》、《生命與自由》、《公平的正義》、《生生大德》、《新綱?!返?。另有哲學隨筆、文集《若有所思》、《珍重生命》、《心靈瞬間》、《比天空更廣闊的》、《中國的憂傷》、《漸行漸遠漸無書》、《獨立知識分子》等。譯著主要有羅爾斯《正義論》(合譯)、諾齊克《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及《道德箴言錄》、馬可•奧勒留《沉思錄》、《倫理學導論》、《倫理學體系》(合譯)等。
寫在前面的話
第一輯 生死之間
生命的幸運
心存感激
心存敬畏
面對死亡
正視死亡
珍惜生命
處置自己生命的權利
化解對死亡的恐懼
第二輯 人與自然
生命相通
新的生態(tài)觀
特殊景觀的意義
生命的自我修復能力
生存訓練
“雄性”的培養(yǎng)
人為什么要探險
小男孩獨自遠行
第三輯 日常生活
生命的自我珍視
承受困苦
永不放棄
平凡的日子
簡單的生活
愿望井
心安草
突然的變故
理想主義者
第四輯 非常時刻
認識戰(zhàn)爭
遠離戰(zhàn)爭
戰(zhàn)爭與少年
國境與和平
直面殘忍
所有的生命,都是生命
第五輯 成長與發(fā)展
我是誰
相信你自己
把握你自己
全神貫注
慎求完美
全面發(fā)展與片面發(fā)展
第六輯 道德與社會
身份與境遇
各人有各人的心愿
最重要的
何謂好壞
道德的主體
義務的分量
微笑
為自己和為別人
生命的原則
后記一
后記二
后記三
給孩子們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哲學啟蒙。
《沉思錄》譯者何懷宏的生命筆記,一次關于生命與成長的深切交談,一本不斷生長的書。
有些問題,在前行的路上,我們無可回避。
1.彌補中國教育中哲學啟蒙教育的空白。如果不算那些思想政治課中并不成系統(tǒng)的唯物主義理論,可能大部分的中國學生在童年、青少年時期的成長過程中幾乎沒有受到過其他方面的哲學教育。哲學在古希臘語里的本意是“愛智”,這門關于“熱愛智慧”的科學,恐怕不會比外語數(shù)學這類具有明顯實用價值的科目更吸引中國的教育業(yè)者。但是,哲學并非玄而又玄的東西,很多時候觸及生命的本真,很小的時候,我們其實就開始進行哲學探索了。生命哲學并非高深怪談或者專業(yè)人士探討的知識專利,而是你我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的哲學問題,這本充滿智慧的小書,讓我們再次審視以往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
2.簡單而又深刻。這是一本小學生也能讀懂的書,有些對話可能正在他與同學、父母的交談中發(fā)生。但是要真正讀懂這些關于生命的課題,恐怕要通過先天的悟性、后天的知識、父母老師的引導,以及社會的歷練等。北大哲學教授何懷宏設計出了47個場景,拋出了47個有關生命的哲學問題,語調(diào)平易近人,又不失哲學的嚴謹,他會帶著我們?nèi)ニ伎?,幫助普通讀者補足在公共討論中最缺乏的論理能力,他告訴你我,這些問題并沒有所謂的正確解答,重點在于如何思考。思考雖然不易,但是這對孩子和大人來說都非常重要,而且充滿樂趣。
爸爸,我可以永遠活著嗎?我不想死。
媽媽,你會離開我嗎?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
我為什么要上學?
我沒有辦法忍受沒有玩具的生活。
我渴望快樂,生活卻如此地平凡而又單調(diào),怎么辦?
生命是完全屬于我自己的嗎?
我們能完全揭開生命的奧秘嗎?
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什么是善?什么是惡?
什么是最重要的人、最重要的事和最重要的時候?
大人們?yōu)槭裁匆蛘蹋?p/>
我的生命和你的生命是同等寶貴的嗎?
男孩子應該像男孩子,女孩子應該像女孩子,這句話背后有什么深意?
為什么要學會感恩?
我應該為自己活著還是為別人活著?
生命中總有充滿不安和疑慮的時刻。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也經(jīng)常會有許多憂慮,不敢一個人獨自遠行,擔心同學不喜歡自己,甚至害怕黑夜。他們也許會悶在心里頭,也許會向大人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可在大人的眼中,這些問題微不足道,甚至有些無稽之談。而其實很多問題大人也沒想明白,卻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窮其一生都在尋找答案。
何懷宏先生說:“在人生之始,如何面對人生的根本問題,確定對生命的基本態(tài)度,將深刻影響到孩子一生的幸福和成就。而讓孩子獨自承擔這些問題,也許是太沉重了。讓我們都來做她(他)的朋友,一起探討這些有關生命與死亡、自然與社會、成長與發(fā)展的問題?!?“和孩子一起用心地生活,一起有品質(zhì)和心智的成長,最后可以放心地讓她(他)們自己到這個世界上去生活?!?p/>
每個孩子都是哲學家。當孩子以一種哲學追問的精神,以及獨立探索的姿態(tài)立于我們面前時,我們所能做的,是與孩子一起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尊嚴與美。這些思想實驗需要你和孩子一起去實踐,清楚地論證每個重要問題,給孩子最安心的后盾,這是成長中最珍貴的力量。讓孩子在面對生命中的每個艱難時刻時,都能時地從這種力量中獲得堅定前行的勇氣。
當我們真的手捧這本書的時候,并不一定要一口氣讀完它,也許那樣我們會因錯過而后悔。
全書呈現(xiàn)出一種溫和親切、平等對話、思考和反省、尊重與理解的氛圍及態(tài)度,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我”,每個孩子,每個父親、母親,都是獨特的個體,無論你是不是一個擅長教育孩子的父母,這本書對于生命的種種探討都是值得我們?nèi)ニ伎嫉摹?p/>
有些問題,在前行的路上,我們無可回避。它不僅僅是有關于生命的一個個問題與解答,也不僅僅是父母與孩子的對話,也還是父母與父母的對話,孩子與孩子的對話。所以,我們傾向于認為這本書應該父母與孩子共讀,甚至父母先讀。
第一輯 生死之間
生命的幸運
有一天,有兩個小女孩談起她們的生命所經(jīng)歷過的危險。
一個說,她有過四次“蒙難”呢,第一次,是她剛生下的時候,她太小太小了,都以為可能養(yǎng)不活了,是她奶奶把她養(yǎng)活了;第二次,是她小時得了一種什么怪病,是她爸爸好不容易從外地趕回來,給她輸血,才救活了她;第三次,是她吃飯不小心把魚刺卡到喉嚨里了,是她大姑想盡辦法弄出魚刺救了她;第四次,是她走路不小心,差點掉進一個深潭,幸虧她媽媽把她一把拉住了,才沒掉下去。
另一個說,在她還沒有出生之前,在還沒有“我”之前,“我”就有過兩次生命危險呢,第一次,是“我”的外婆年輕打仗時去背傷員,身上的水壺被一顆子彈打穿了,水都流光了,你想想,如果子彈偏那么一點,打中了“我”外婆,就沒有了外婆,哪里還會有“我”?連“我”媽媽都不會有了!“我”和“我媽媽”“我外婆”就都沒有了,就都像水一樣流光了!第二次,是“我”出生之前,媽媽就懷過一個“哥哥”,但后來流產(chǎn)了,要是媽媽的第一胎生了,“我”就不能夠出生了,即使讓再生一個,那生下來的也可能不是“我”了,你說多懸??!
她們共同的結論是:活到現(xiàn)在真不容易。
確實,生命是一個幸運,甚至是一個奇跡。
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經(jīng)歷了一些我們已經(jīng)知道的危險,但可能還有許多我們并不知道的危險呢。也許那天你沒出門,對你就是一個幸運;也許那天即使你出門了,但走的是這條路而不是那條路,對你也是一個幸運;也許即使你出門走的是那條路,但你在那個路口前停了停,而沒有照直往前走,對你也還是一個幸運;因為,可能恰恰就在那一天的那一個時候,有一個喝醉了酒的司機在那個路口開車撞倒了一個人,當然,那不是你,你是幸運的,但你可能并不知道這一幸運。
這還是出生以后我們所不知道的危險,還有出生以前我們所不知道的危險呢。也許你的母親在懷著你的時候明智地拒絕了一次去外地的出差;也許她沒有去挪動那袋大米;也許她在那個寒流襲來的早晨及時地加了衣服而沒有感冒發(fā)燒;這些對你都可能是一種幸運,因為那樣的話,流產(chǎn)的就可能不僅是你的“哥哥”,而且還有“你”了。
或者更早,也許你的母親年輕時,那天沒有突生一念去一朋友家而遇見你父親;你的祖父那天沒有跌一跤而躺在床上想換個職業(yè);甚至于你根本不知道名姓的某個祖先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一個黃昏沒有打一個噴嚏;一切可能就都不一樣了,這世界上可能就沒有你了。
離我們的生命越是遙遠,越是哪怕最微小的事件也有最重大的意義,都可能改變后面整個一長串生命系列的命運。
當然,如果是那樣,如果還沒有“我”,還沒有“自我意識”,沒有對幸運或不幸的感覺,也就無所謂“我”的幸運或不幸了,那所有本來有可能出生卻還是沒有出生的“人”如何能感到自己的不幸呢?又有多少有潛在的生命可能卻終于沒有出生的“人”呢?
無論如何,現(xiàn)在這生命是握在你的手里了,那么,珍惜它吧,你的生命,這是在無數(shù)的偶然性中、在各種各樣的危險中很不容易才產(chǎn)生出來的,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朵!
心存感激
一只野外的小鹿,剛剛生下來,眼睛還沒有睜開呢,就會努力掙扎著站起來,去夠母親的乳房;當鹿群遇敵突然奔跑時,它也得踉踉蹌蹌地跟著跑,沒有誰能背負它。而一個人類的嬰兒剛生下來時是多么軟弱無助而又備受優(yōu)待啊,母親要用乳房去夠他,他才吃得上奶(幸虧吸奶這一原始本能他還保留著);讓他平躺著睡,他自己就沒法翻到側邊來。
我們大概都知道一些我們幼小時所遭遇過的危險,在那些關鍵的時刻,是我們的爸爸、媽媽、奶奶、大姑等親人或別的大人救了我們,但是,更多的是我們所不知道的或知道了也不太在乎的他們?nèi)粘Ko予我們的似乎瑣碎的關心、撫養(yǎng)與愛護。
可以說,每一個活到我們現(xiàn)在這么大的人,都不是僅僅憑自己活過來的。
而且,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我們雖然知冷知熱,知道餓了要叫喚,疼了要哭泣,我們對那一段生活卻幾乎沒有任何記憶,這也許說明,記憶力是伴隨著主動生活的能力一起成長的。我們那一段作為人之初的、最寶貴的生活的秘密,恰恰不是保存在我們手里,而是保存在我們的父母或別的親人手里,我們現(xiàn)在所知道的一些故事,是他們講給我們聽的,這樣,在我們的生命中,實際上就融入了他們的生命,或者說,在他們的生命中,也包含著我們的生命。
我們的生命還通過多少條別的公開或隱秘的途徑,和多少個我們知道姓名以及不知道姓名的人聯(lián)系著和分享著啊,所以,我們誰也不敢說:我們的生命,完全是屬于自己的,我們的生命,完全是我們自己造就的。
而且,我們在成人之前,基本上都是一個受益者而非施惠者。我們成長所得到的一切,都不是現(xiàn)成就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必有人為之付出勞作。
大約兩千年前,一個古羅馬帝國的皇帝、斯多亞派的哲學家馬可•奧勒留有一本寫給自己的書,叫作《沉思錄》,這本書的第一卷,全部寫的是他對那些對他有過助益的人的感激之情,他寫下了對他的祖父、曾祖父、母親、生父、養(yǎng)父、胞兄、養(yǎng)兄、姐妹、妻子、許多老師和朋友的感激,說他為這一切而感謝神明。而一個獲得了諾貝爾獎、其發(fā)明已經(jīng)造福了千百萬人的科學家,也說他仍然感到對他人有一種虧欠。
也許我們什么都不必說,也許我們笨拙的筆也難于表達出我們的感激之情,那么,讓我們用自己的行動來說話,讓我們用對自己的父母和兒女,對前人和后人的恰當行為來表達出這樣一種感激之情,而人類就在這一過程中世代延續(xù)和進步。
心存敬畏
我們對我們的生命,有我們所知道的方面,也有我們所不知道的方面。
如果有人自詡他最終揭破了生死的奧秘,你千萬不要相信。即使是古希臘最有智慧的人蘇格拉底,在他被判死刑之后也只是說:“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活著,哪條路好,只有神知道了?!倍糯袊钣兄腔鄣氖ト丝鬃右仓皇钦f:“未知生,焉知死?”“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p/>
無論是在誕生的一端,還是在死亡的一端,兩端都沒有人來告訴我們真相。因為,一端還無所謂人,另一端“還從來沒有人從那條冥河上回來過啊”。
從個體生命來說,有誰能在降生時像一個成熟了的大人一樣觀察、感受、體悟并且記憶呢?更不要說他在母腹中的時候了。而從整個人類來說,她在孕育和誕生的時候不也像一個渾噩無知的嬰兒?人類的生命,有一大段沒入在我們無知無識的海洋。
現(xiàn)代科學告訴了我們一些有關生死的知識,比方說個體生命在母腹中的孕育,人類在地球上的進化,乃至于推遲死亡、延長人的生命的一些辦法,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對有關生命與死亡的具體知識越多,我們未知的東西也越多,就像一個圓圈較小,它所外切的面也較小一樣,隨著我們知識圈的擴大,它所外切的未知領域也擴大了。
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并不就是不存在,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人為什么存在?我們今天為什么在這里?這一定是有某種根本解釋的。人們甚至發(fā)現(xiàn),宇宙有一種內(nèi)在的和諧,生命呈現(xiàn)出美麗的光彩,但是我們卻不敢說就知道它們最深的奧秘。
我們?nèi)绾螌Υ覀兩胁恢赖哪且徊糠稚纳衩啬??有些人承認神秘,卻又動輒說自己能揭開這一神秘,那他是太輕易地把自己看作神而不是人了。在某種意義上,“神秘”之所以為“神秘”,就是因為它是“神”的而不是“人”的秘密,或者說它只能被人不斷地接近,而不能被人最終地揭破無遺。
近代以來最偉大的經(jīng)典物理學家牛頓說:“我只是一個在海邊撿到幾枚貝殼的孩 子?!?p/>
上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說:“任何一個認真從事科學研究的人都相信,在宇宙的種種規(guī)律中間明顯地存在著一種精神,這種精神遠遠地超越于人類的精神,能力有限的人類在這一精神面前應當感到渺小。”
生命是一莫大的賜予,我們對我們所知道的,我們生命的直接賜予者心存感激;而對我們所不知道的、我們生命的根本賜予者則不僅心存感激,還心存敬畏。
人間所有自稱的“最終的揭秘者”都近于狂妄,而只有承認世界上總是有某種人所達不到的神秘,在心里保持敬畏同時又不懈追求的人們,他們知道人既偉大又渺小,從而既自信又謙卑,他們的所作所為才最符合人的身份。
面對死亡
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有時會目睹我們的親人或朋友的故去,然而,再沒有青春的生命集體地被死神攫走更讓人悲傷的了。下面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文化大革命”前一年的夏天,在一個南方的湖邊,有一天下午,一個中學的女校長帶著初中一個班的學生去學游泳,游完了,她招呼同學們上岸回家,女生們要換衣服,讓男生們先走,結果只剩下了女生。
而女生中仍有意猶未盡者,忍不住又偷偷下水了,下去的女生腳下一滑沒有踩到底,驚慌失措地大喊“救命”,她掉進了一個人們冬天挖過蓮藕后沒有填平的大深坑。
岸上二十多個還不會游泳的女生想要救自己的同伴,她們又剛剛受過學習英雄、見義勇為的教育,于是一個個地手拉著手,向那深潭走去,她們要用這個“長鏈”去救她們的同伴,她們相信自己正在做的是一件正當?shù)氖虑?。但是她們幾乎全體陷進了深潭。
岸上的女校長也不會游泳,這時路上恰好走來一個漁民,女校長跪在漁民的跟前:“救救孩子!”“不行,這么多人,拽住我不放,我也會沒命的?!睗O民很冷靜,不由分說就要走開。女校長堅持著攔住他的去路,依然跪倒在他的跟前,漁民繞行著,女校長堅持著,漁民沒有動容,女校長失望了。
突然間漁民又折返回來,跳進了水里,一個、兩個,孩子們依次被救了起來,消息傳開了,另一些人也趕來搶救了,大部分孩子得救了,然而,最后救起來的四個,也是最先下去救人、學校里品學最優(yōu)的四個孩子,卻永遠中止了她們含苞欲放的生命。
這四個女孩,被葬在了鐵路旁邊的小山坡上。其中一個女孩,出事那天正是她十五歲的生日,她爸爸為她買來的生日禮物:一個尚未寫字的日記本、一個遲到了的救生圈,只能夠陪她入葬了。
事隔三十年了,當我寫這些字的時候,不久就將是她們的忌日,她們?nèi)绻€活著,她們的兒女可能也像你們現(xiàn)在這么大了。
正視死亡
我們對那次四個女孩失去她們寶貴生命的不幸事件,不免會深深遺憾地想到:如果會游泳的男生們不走;如果帶隊的校長或老師也會游泳;如果那個女生不偷偷下水;如果人們冬天挖過蓮藕后填平了那個深坑;如果那時候路上正好走來了一群漁民……那么這些孩子也許就一個都不會死了。有時生命就在幾秒鐘之間被決定了,而我們多么希望回到這幾秒鐘之前!
但是,即使因為上述某一個環(huán)節(jié),這一不幸真的沒有發(fā)生,生活中也還是可能會有別的不幸發(fā)生。也許,在我們安然無恙的一些事情中,正是由于某一個我們甚至不知道的環(huán)節(jié),災難才沒有發(fā)生。
生活中總是有一些千鈞一發(fā)的時刻,有時命運的沉重鐵錘落了下來,有時沒有落下 來。
所以,我們即使都萬分小心,在生活中也還是不能不面對死亡。
我們在一生中會遇到親友的死亡,而在童年的時候,遇到這些事尤其使我們感到悲傷。我們自然還會遇到自身的死亡,雖然一般來說它離年輕人還很遠,但也可能很近,因為死亡有時也會猝不及防地襲擊年輕的人們。
而最令人恐懼的可能還是超越于這些特殊情況的一般的死亡、普遍的死亡,甚至可以說是永恒的死亡。也就是說,當我們想到:所有人都不免一死,以及整個人類也可能在某一個時候毀滅。如果每一個人都是世界上的過客,甚至人類也只是宇宙的過客,那么人的生存,這一短暫的瞬間有何意義呢?
死亡執(zhí)拗地不肯退出我們生命的視野。死亡是一個生命的問題,而且是一個生命的自我意識的問題,不僅要有生命,而且,要在生命有了自我意識時才會發(fā)生這個問題。
就像我們不知道我們的生前一樣,我們也不知道我們的死后,但為什么我對我生前的虛無可以忍受呢?因為那時還沒有過我,或者說那畢竟是已經(jīng)過去了的,是從無到有;而死亡卻是從有到無,是尚未過去的,是我感到越來越逼近的。
對于死亡的感受和思考,是必然地、或遲或早地要來到每一顆穎悟、敏感的心靈的。盡管它使我們感到深深的恐懼,但我們卻不能不承受它。有一天晚上,我的孩子淚流滿面地跟我說起了她的恐懼,我當時只能告訴她,我也曾經(jīng)想過這些問題,而且,很多很多的人也都想過,也都害怕過,但他們?nèi)匀换钪?,仍然好好地活著?p/>
生命有它自己的邏輯,只要我們耐心地忍受,勇敢地堅持,這一切都會過去 的。
對死亡態(tài)度的坦然,或者說一種安慰,也許就在于,死亡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就如同瓜熟蒂落,那么當我們離去的時候,讓我們感謝哺育過我們的大地吧。
而且,我們怎么知道死后的情形,我們怎么知道那時是一切虛無呢?我們只知道死亡與活著不同,死亡是我們現(xiàn)在知道的一種生活的結束。也許,死亡就像愛默生引用的那句不朽的詩句:
如果我的小船沉沒,
它是到了另一個海上。
珍惜生命
我們都知道司馬光小時候打破缸救出一個溺水的同伴的故事,現(xiàn)在我們假設那是發(fā)生在這樣一個人家里,這家的主人,也就是那口缸的主人抱怨司馬光說:“你為什么不跳到缸里去救人呢?這樣缸就不會損壞了,你也還是有可能把那孩子救上來的,如果這樣,豈不更好?或者,即使你沒有把那孩子救起來,甚至你自己也死了,但至少大缸不會損壞,我們還多了一個小英雄。”
這些假設顯然是不合情理的。如果真有說這些話的人,那他一定是一個非常冷酷的 人。
對于人來說,人的生命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孩子的生命,遠比一口缸重要,比一只羊重要,比一棟房屋重要,比一片樹林重要,所以,當發(fā)生火災的時候,搶救人遠比搶救物更重要,搶救孩子又比搶救大人更重要。
而在救別人的時候,還要考慮力所能及。孩子啊,我們除了要有一顆勇敢和摯愛的心,也要有冷靜和智慧的頭腦。
我們今生可能確實會碰到不站出來就會后悔、不站出來就會被釘上恥辱柱的時刻,就像在克拉瑪依火災中一些不顧孩子、只管自己倉皇逃命的人所經(jīng)歷的時刻,但我還要補充一句,這主要是在我們長大了的時候。
你們現(xiàn)在還很小,生命的道路還很長。確實有一些很危險卻必須做的事情,那也應當由我們大人來做。
有一部老電影叫《瓦爾特保衛(wèi)薩拉熱窩》,其中抗擊法西斯的地下組織有一次危險的接頭,一個老人知道了,他不讓自己的孩子去,說:“不,你們要活到戰(zhàn)后,去享受和平?!苯Y果他去了,被密集的槍彈打中,倒在了接頭的教堂前。
但過了一些年,薩拉熱窩又打起來了,士兵們互相射擊,平民們也生活在炮彈不時從天而降的天空之下。那里的一個小女孩每天在陰冷、潮濕的地下室里寫她的日記,她寫道:“大人們?yōu)槭裁匆蛘???p/>
小女孩的日記已經(jīng)在世界上廣為流傳,但戰(zhàn)爭還在繼續(xù),可見大人們常常也并不比孩子們更聰明。
人當然不能茍且地活著,不能喪失尊嚴、毫無廉恥地活著,不能在犧牲和傷害他人的基礎上活著;而且,我們應當使那種要么茍活要么赴死的境況越來越罕見;而這些也并不與珍惜生命的真理沖突,甚至它就包含在這一真理之中。
總之,我們要記住,生命是最寶貴的。你的生命、我的生命、他的生命,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很寶貴。我們必須好好地珍惜這生命。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