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問題,提供了具體而有用的論證與觀察。
經由奏折、題本、檔案等官方史料,以及契約史書、訟師秘本等民間史料,考察了明清的諸多法律與社會世相,并將這些不同的法律現象放入一個更廣闊的社會史、政治史、經濟史與文化史視野做更細致與宏觀的考察。
本書有效說明了當時社會經濟與司法體系的互動關系和支撐司法的核心價值觀,闡釋了明清有關法律的話語、修辭與形象等問題,為中國法史學作品如何與西方演變做更有效的比較與對話,提供了優(yōu)秀的范本。
邱澎生,畢業(yè)于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明清中國經濟與法律領域的長期演變,諸如商人、士人與官員對財富分配、契約執(zhí)行乃至于涉及“公利/私利”等經濟事務的價值心態(tài),以及官員、幕友與訟師如何建構法學知識。探究這些“價值心態(tài)”與“知識結構”如何與當時中國的經濟與法律制度交互影響并且彼此界定,是其主要的研究關懷。
陳熙遠,畢業(yè)于臺灣大學,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文聯合博士,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關注的議題,主要聚焦于文化傳統(tǒng)與禮教秩序如何隨著歷史內外在條件的改變而面臨斷續(xù)、轉化或重整等種種課題。
岸本美緒
導言
一、 支撐司法的核心價值觀
二、 社會經濟與司法之間的互動關系
三、 話語(discourse)、修辭(rhetoric)、 形象(image)
四、 西方的法律體系與中國法史學
上編 法律規(guī)范與社會實踐
夫馬進
訟師秘本《珥筆肯綮》所見的訟師實像
于志嘉
論明代垛集軍戶的軍役更代——兼論明代軍戶制度中戶名不動代役的現象
一、前言
二、《王恭毅公駁稿》載“爭襲官職”一案:與毗陵屠氏比較
三、垛集軍的軍役更代
四、“頂名補役”與“戶名不動代役”
五、結論
陳熙遠
在民間信仰與國家權力交疊的邊緣——以明代南京一座祠祀的禁毀為例證
一、前言
二、地方神與地方造神:劉洞信仰的形成
三、在官方與非官方之間:劉公廟世俗網絡的開展
四、地方祠祀與歲時節(jié)慶
五、游移在祀典與法典的邊緣:“淫祀”
六、幽明一理:從陽教到陰教
七、結語:在國家權力邊緣中滋長的民間信仰
岸本美緒
冒捐冒考訴訟與清代地方社會
一、前言
二、清代的良賤規(guī)定和冒捐冒考問題的發(fā)生
三、山東省金鄉(xiāng)縣冒考案
四、政府和民間在身份糾紛中的互動關系
五、結語
賴惠敏
法律與社會——論清代的犯奸案
一、前言
二、從族群看清代的犯奸審判
三、盛清的廟會活動與犯奸案件
四、清末的社會與犯奸審判
五、結論
下編 經濟生計與法律規(guī)范
鞏濤
地毯上的圖案:試論清代法律文化中的“習慣”與“契約”
一、前言
二、“習慣”與“契約”:術語背后的概念
三、清代法律文獻中的契約
四、質疑中國契約的法律意義
五、結論
步德茂
18世紀山東的殺害親人案件:貧窮、絕望與訟案審理中的政治操作
一、史料方面的問題
二、犯罪的人口統(tǒng)計學與光棍
三、光棍與法律
四、犯罪的區(qū)域差異
五、運氣不好的佃農
六、不幸的賭徒
七、“光棍”概念的創(chuàng)造(Making)
八、結語
邱澎生
國法與幫規(guī):清代前期重慶城的船運糾紛解決機制
一、前言
二、重慶城航運業(yè)發(fā)展、經社結構與船幫團體的形成
三、船運糾紛的類型及其調解審理過程
四、制度變遷中的“國法”與“幫規(guī)”
五、結論
蘇成捷
清代縣衙的賣妻案件審判:以272件巴縣、南部與寶坻縣案子為例證
一、前言
二、社會現實/清代律例
三、賣妻案件為何來到公堂之上?
四、父權制觀點下的妻子與土地
五、妻子與其娘家的主體位置
六、州縣自理的審判類型
七、覺羅祥慶的賣妻裁斷
八、非州縣自理的審判——刑科題本的賣妻行為
九、賣主的貧困值得寬容嗎?
十、清代地方官府裁斷的解釋
十一、結論:兩種裁斷模式
論文發(fā)表人都以各自熟悉的司法檔案與判牘文書等史料為基礎,深入探究各種類型的案例,既揭顯明清時代法律現象背后權力與文化的復雜互動,同時也豐富了學界對中國歷史社會變遷的認識。
——王汎森
近年來明清法律史研究日趨興盛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許多學者積極不懈地開拓各種新史料,而本書九篇論文確實使用了豐富而多元的史料,從奏折、題本、州縣檔案、衛(wèi)選簿等官方史料,到契約文書、訟師秘本等民間史料,呈現了明清社會和法律運作的許多新面貌。
——岸本美緒
影響明清司法運作過程的“權力”與“文化”兩個層面指的是什么? 無論是官方法律解釋與法律推理的彈性調整及運用,或是風俗習慣與經濟變動對社會規(guī)范的沖擊,背后其實都經常反映官方與非官方權力在政治、社會、法律和經濟等場域上的競爭與整合。這是我們意欲分析的“權力”面向。至于“文化”面向,則主要指的是當時攸關公共利益、集體秩序、財產債務、契約效力、性別關系、身體觀等不同層次的文化觀念,在當時司法運作過程中如何呈現彼此之間的矛盾、銜接與演化。
——邱澎生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