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研究中國言語文化發(fā)展史的語言學著作。全書分三個章節(jié)、兩大板塊。第一章節(jié)“言語學理論綱要”,重在闡釋和厘清言語文化史研究過程中產生的幾個基本概念;第二和第三章節(jié),重在梳理中國言語文化的發(fā)展歷史,從先秦的言語文化發(fā)端,直到現(xiàn)代語言的成熟和定型。本書重在史論,“敘史”多于“論述”,意在減少對歷史的主觀性干預,以突出史實的客觀性和純粹性。雖是“簡史”,但通過對客觀史實的梳理,清晰且全面地呈現(xiàn)出了言語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的存在方式和形態(tài),剖析了中國人深藏在言語行為中的民族精神和心理特質。
鐘少華,1938年生于桂林,民俗學家鐘敬文先生長子,師從啟功。北京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中文概念史、中文語義學、中國近代辭書史、中文言語文化學等。出版?zhèn)€人專著:《中國近代人文科學研究(1815—1949)》《中文概念史論》《學問之途》《人類知識的新工具——中日近代百科全書研究》《進取集——鐘少華文存》等。
第一章 言語學理論綱要
第一節(jié) 理論綱要
一、言語之義界
二、言語之特性
三、言語之應用
第二節(jié) 中國古人使用“言語”選
一、使用“言”“辭”表述
二、使用“言語”表述
三、使用“語言”表述
四、使用“話語”表述
第三節(jié) 近代學人之言語學研究
一、劉師培:《文說》
二、劉半農:《四聲實驗錄》
三、沈步洲:《言語學概論》
四、毛文麟:《言語學的體系》
五、施畸:《中國文詞學研究》
六、高名凱:《語言論》
七、北京大學語言學教研室縞:《語言學名詞解釋》
第四節(jié) 口述在言語學中
一、口述觀念在古漢語中的豐富表述
二、口述研究
第五節(jié) 呼喚中國口述史學騰飛
一、口述史學定義
二、中國傳統(tǒng)口述史的優(yōu)勢與缺陷
三、口述史的重要性
四、把握口述方法
五、20 年來中國口述史的狀況
六、呼喚中國口述史學騰飛
第二章 中國言語文化簡史(上)
第一節(jié) 先秦時期的言語文化
一、古人云
二、神話
三、詩歌
四、諸子
五、楚辭
第二節(jié) 漢代時期言語文化(前 207—226 年)
一、樂府詩歌
二、漢代五言、七言詩
三、《史記》
第三節(jié) 魏晉南北朝時期言語文化(226—581 年)
一、承襲秦漢文風的詩文
二、西域傳來的詩文
三、印度傳來的佛經翻譯
第四節(jié) 隋唐時期言語文化(581—907 年)
第五節(jié) 五代十國時期言語文化(907—960 年)
第六節(jié) 兩宋時期(含遼金)言語文化(960—1280 年)
一、詩
二、詞
三、調笑轉踏
四、滑稽戲及雜劇
五、合生、說話、白話語錄
第七節(jié) 元朝時期言語文化(1206—1368 年)
一、散曲
二、雜劇
三、小說
四、《元朝秘史》
第八節(jié) 明朝時期言語文化(1368—1644 年)
一、民歌
二、寶卷
三、彈詞
四、鼓詞
五、傳奇、雜劇
六、小說
七、工具書《永樂大典》
八、西方口述、言語方法之傳來
第九節(jié) 清朝前期言語文化(1616—1796 年)
一、講故事
二、短篇小說
三、長篇小說
四、民歌、俚曲、俚歌、歌謠
五、諺語
六、格言、箴言
七、成語
八、歇后語
九、戲曲
第三章 中國言語文化簡史(下)
第一節(jié) 言語障礙的案例:馬戛爾尼來華事件
第二節(jié) 打破中西言語障礙的初始嘗試:以林則徐為例
一、“翻譯”一事古已有之
二、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前后的“雞和鴨”對話
三、林則徐打破言語障礙的努力
第三節(jié) 傳統(tǒng)格律詩的尷尬與白話詩的興起
一、傳統(tǒng)格律詩的尷尬
二、白話新詩的涌現(xiàn)
第四節(jié) 國音之形成
一、國音的產生與發(fā)展
二、國音成型
三、國音之運用與變化
四、當時對國音變革的評論
第五節(jié) 國語運動的興起
一、國語運動之緣由
二、白話文與文言文
三、大眾語文
第六節(jié) 國語
一、中小學國語教育
二、國語推廣
第七節(jié) 講故事、說笑話、演講
一、講故事
二、說笑話、滑稽話
三、演講
第八節(jié) 唱歌
第九節(jié) 言語工具書之興旺
一、國音字典
二、一般字典、辭典(詞典)
(一)一般字典
(二)一般辭典(詞典)
(三)言語學工具書
(四)俗語、成語、諺語、格言辭典
(五)方言辭典
(六)新韻書辭典
第十節(jié) 近代口述史書一斑
本書寫到后來,筆者強制自己收筆,因為不能將無盡的文獻全搬進來,而在幾年前,思索醞釀言語文化史這個主題的時候,一來怕被大家說我是胡思亂想,思路混亂,二來怕文獻不足,引不清“經”,說不準“典”,更缺乏“科學的歷史觀”,故而久久徘徊,而在以往幾十年間,我的老辦法就是跑到后樓,直接向我的恩師啟功老爺子開口詢問,因為我清楚每一次都能獲得十分滿意的答案,但是老爺子仙逝多年了,我這才后悔自己當年為什么不知道多問一點,現(xiàn)在老爺子只是在墻上笑瞇瞇地看著我發(fā)呆的樣子,似乎有點生氣地說:“看你像是一塊榆木疙瘩?!庇钟幸稽c嘲弄地說:“看你怎么辦?”我無言了很久,突然有一天,我似乎想起來頂嘴的老辦法,于是我盯著他問道:“老爺子,你的‘大豬跑學’里有言語文化嗎?”老爺子更似是笑開了,但他的眼光確實掃向了他贈給我的一堆《啟功全集》上面,我琢磨了一下,明白了,我需要自己到他留下的文章找一找,瀏覽幾部之后,我全明白了,用目前的流行語說就大概是:腦洞大開吧。老爺子早已經多次談到言語文化,以及幾千年歷史中種種言語因果關系,還把我一直頭痛的問題,給出了他的答案,讓我能夠放心大膽“抄寫”出來, 這里我必須引述一些老爺子的先見之明:
人用語言表達意識,交流思想;用文字傳播語言,記錄經驗,使得經驗不致遺失,并在已有基礎上不斷增多、擴大。這至少是人類文明、文化逐步發(fā)達的一項因素。但人類發(fā)明和使用語言、文字,卻是很費力的。一個事物,怎樣去表示,用什么聲音稱呼它,用什么符號描摹它?第一個人這樣開創(chuàng),又經多久才被別人同意、承認,以至共同使用它?過程的艱苦,是不難推想的?!梅柋硎臼挛?,發(fā)展而成文字,過程也是艱難的。 ……至于語詞虛字,表示就更難了,這類虛詞,多半是在發(fā)出語言時,表示某些情感,某些用意,以至轉換、連接等等抽象內容的聲音或手勢,抓住某個表意或表態(tài)的聲音、動作來作虛詞,其難于捉摸,更是不言而喻的。
我不懂語言學,尤其不懂比較語言學,由于做這些膚淺的探索,愈發(fā)感覺到比喻和用典的問題可能是漢語中伸縮變化的主要因素,也是使葛郎瑪束手無策的一條條泥鰍, 抓不著,摸不住,忽長忽短,忽粗忽細的一種怪物。可巧現(xiàn)在漢文還是有字形的,不是純拼音的,這個泥鰍的形狀,還可看到一小部分輪廓,或說幫助作一些形狀的記憶,至少對同音而不同義的詞顯示一些差別, 否則這個怪物凌空而起,更會給捉摸它的人增添無窮的麻煩。
我不懂“訓詁學”,但常憑借著工具書來查文言文中許多語詞的解釋。
后世人想要探討某些個詞的起源或較原始的取義,把搜索古書中對詞、語的解釋叫作“訓詁”,訓詁即是解釋古代詞義, 這門學問,稱為“訓詁學”?!吨芏Y》《說文》中都曾提到“六書”……細看所象之形、所指之事、所會之意、何形何聲、所轉所注,無不從比喻而來,便說它們都應算是假借,又有何不可! 只是有直接假借和間接假借罷了, 由于一切語言和其中各個局部都來自比喻,就發(fā)生不周密、不確切的問題,……大家公認這是邏輯問題,其實邏輯學本身的任何語言部分,也都是借來的, 若求語言中的每詞、每句、每項內容都準確不生誤解,那可就麻煩了。
字、詞的聲調,是口音重的自然抑揚, 同一個字,在這句里用抑調,在那句里就可能用揚調, 自從古代編韻書的人,把某個字定為某聲,無論在何種語氣中,都要按照所定的某聲來讀, 但有一定程度的窒礙,于是有一字兩收、三收的,也有一字有幾個“又音”的, 這就是此字可以讀成此聲,也可以讀成彼聲,這是因為口語中確實存在明顯的分歧,才采取“網開一面”的通融辦法。
舊體詩的最大一塊絆腳石,要推“韻”的限制了,……作詞有各種苛刻條件,例如按照古人原作中那個字的四聲去填,不但平仄不能差異,而且每個字都要按古人原作中那個字的四聲去填, 但這是清末的一時風氣,即當時一般作詞的人也并不都守這條法則, 前代講詞律的書中,偶然探討某一個字的四聲問題,卻沒有提出通篇逐字也講求四聲的說法,……至于填詞講四聲這種自找束縛的變態(tài)心理,只是那前后幾十年某幾個文人意識“逞能”的表現(xiàn),也沒有齊國廣泛的影響?!摰脚f體詩的主要絆腳石是“韻”,也就是韻書的負面作用。
總而言之,語言根本都從比喻而來,比喻可比鏡子照人, 用一詞稱一件事物,好比一個桌子上的鏡子,照見一個人臉ꎻ寓言故事好比一個大條鏡子,照見一串行動;典故好比手持的一個小鏡子,可以隨時隨地從不同角度照見不同事物的不同姿態(tài), 所以用典可稱為靈活的、可伸縮的比喻?!Z言不但不是鐵板一塊,而且非常靈活, 隨著民族、地區(qū)乃至集團、行業(yè),各自可以形成不同的語言、語詞、語匯、語序, 如往更深處、更遠處探求,問個“為什么這樣說”,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不得已”“無可奈何”地借用來的, 因此可知什么初文、本義、古訓、確解等等,都只是相對的, 再說到什么主、謂、賓、動、副等等,也只是暫用、借用,說明一部分問題的。
老爺子的話讓我如夢初醒,他簡直是以一種全新的不為世俗所左右的視角來展示,來論證, 除了他的鞭辟入里般對漢文、漢字的解析,更有關鍵的提示二:一是自己怎么看就怎么寫,只要自圓其說,能夠讓別人看懂,得罪了誰或不吹噓了誰,根本不考慮ꎻ二是選擇的文獻盡量為第一手文獻,盡量與時代相一致, 思想可能有錯,文獻的引述不能差錯,于是我下決心開筆了,天天伏案開機,不知不覺就完成本書稿,至于本書能夠順利出版,那要感謝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的各位,是他們廣開了中國學術專著出版的新渠道,容忍我的“信口開河”,使本書能夠與讀者見面, 以此祈望,21世紀的中國學術能夠順利發(fā)展。
謹以此書奉獻在啟功老爺子靈前,更祈望老爺子能夠用眼角掃一掃。
本書援引了大量珍稀、罕見的語言學研究資料和文獻,寫作語言通俗淺近,能將復雜的理論知識深入淺出地進行闡釋,無論是理論學習還是作為史料參考,本書都極具參閱價值。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