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規(guī)矩與大智慧:遇見〈弟子規(guī)〉》一書,從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弟子規(guī)》入手,分析了儒家為人處世的規(guī)矩和價值觀念,指導青少年從種種生活的規(guī)則中發(fā)現(xiàn)生存的智慧;同時抒發(fā)自己的對現(xiàn)實的觀察和人生感悟,闡釋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和道理。全書涉及親子、家庭、教育、學問、社會及文化心理等方面,內容十分豐富,對當代人了解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起到了有益的橋梁作用,尤其對培養(yǎng)青少年良好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王紅相,1970年8月生, 陜西楊凌人。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楊凌國學研究會主席,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多年來致力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推廣工作,先后做了上百場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座,受到廣泛好評。《講讀〈弟子規(guī)〉》系列講座已被錄制成網(wǎng)絡在線課程,即將在全國范圍內推廣。2017年10月出版散文集《如是我說》。
一、題解:初見《弟子規(guī)》
1. 《弟子規(guī)》簡介 / 003
2. 《弟子規(guī)》的作者:李毓秀 / 004
3. 《弟子規(guī)》成書的時代背景 / 006
4. 《弟子規(guī)》的教化作用 / 008
二、總敘:《弟子規(guī)》的微言大義
1. 積極引導與反面壅堵 / 013
2. 圣人與本命年 / 015
3. 三教合流,儒是主流 / 017
4. 性善性惡的爭辯 / 020
5. 人生的三重境界 / 022
6. 人生無非四件事 / 025
7. 人生的次序 / 028
三、入則孝: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
1. 《弟子規(guī)》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 / 031
2. 父母與孩子的辯證關系 / 033
3. 一味地順著孩子會縱容他們的自私與冷漠 / 035
4. 適當?shù)膽徒涓诤⒆拥某砷L / 037
5. 四事八法 / 039
6. 曾子錯了 / 041
7. 自己丟人就是給父母丟人 / 044
8. 多聽父母的教誨 / 047
9. 子女能不能自己做主 / 050
10. 交易出來的孝子不是真孝子 / 052
11. 孝順最難做到的是“色難”? / 054
12. 平常的事情最難做 / 057
13.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 060
14. 久病床前無孝子 / 063
15. 為父母守喪三年 / 066
四、出則弟:兄弟的相處之道
1. 我理解的“三從” / 071
2. 兄弟是手足 / 074
3. 兄弟相處的方法 / 076
4. 從朋友到兄弟 / 078
5.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 081
6. 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 / 084
7. 避諱的本質是尊敬 / 087
8. 弟弟不能比哥哥聰明? / 090
9. 認清自己的不足,學會感恩 / 092
10. 哥哥不能和弟弟開玩笑 / 094
11. 客觀公正對待身邊的每個人 / 097
五、謹:立身從自律開始
1. 惜時與養(yǎng)生 / 102
2. 講衛(wèi)生就要嚴以律己 / 105
3. 要不要戴帽子 / 108
4. 衣著得體是一種修養(yǎng) / 110
5. 挑食與節(jié)食 / 113
6. 年少不宜飲酒 / 115
7. 美比漂亮更動人 / 117
8. 無人時也注意自己的德行 / 119
9. 不怕困難,其實就不難 / 122
10. 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去 / 125
11. “登堂入室”的正確方法 / 127
12. 不告而借謂之偷 / 129
六、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1. 說真話與說假話 / 134
2. 話癆子不得人愛 / 137
3. 說臟話與市井氣 / 140
4. 眼見的不一定是真的 / 143
5. 講誠信的人不輕易許愿 / 146
6. 飛短流長是一種惡習 / 149
7. 做最好的自己 / 152
8. 聰明人總是在反省自己 / 154
9. 和別人“攀比”的技巧 / 157
10. 好朋友是一生的財富 / 160
11. 有心無心之間 / 163
12. 掩飾過錯其實是在推卸責任 / 166
七、泛愛眾:讓世界充滿愛
1. 愛:兼愛、博愛、泛愛 / 172
2. 名望是自己掙的 / 175
3. 藏私與守拙 / 178
4. 不要輕視周圍的每一個人 / 181
5. 喜新不必厭舊 / 184
6. 縱有財產(chǎn)千萬,也只是一日三餐 / 186
7. 不要輕易打擾別人的生活 / 189
8. 不揭人短,不打人臉 / 192
9. 每天表揚別人三次 / 195
10. 愿意吃虧是大智慧 / 198
11. 感恩是一種人生智慧 / 200
12. 以勢壓人和以理服人 / 203
八、親仁: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1. 性善還是性惡? / 209
2. 《論語》中的仁 / 212
3. 物性不齊是自然狀態(tài) / 215
4. 直言正色是君子 / 218
5. 由己與恕人 / 221
6. 克己復禮就是克掉多余的欲望 / 224
7. 老師不仁,學生當如何? / 227
8. 仁是調節(jié)人際關系的一種新思維 / 229
9. 我們真能做到孔子的要求嗎? / 232
九、余力學文: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1. 君子學的是什么文? / 237
2. 有才無德之人是浮華的人 / 240
3.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 243
4. 上口、順眼、會心 / 246
5. 這山望著那山高 / 248
6. 水到渠成 / 251
7. 動手與動口 / 254
8. 焚香凈手是心存敬意 / 257
9. 愛書是君子之風 / 260
10.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264
11. 自己不爭氣,神仙也救不了你 / 266
12. 人皆可以成堯舜 / 269
后 記 / 272
我為什么要寫這本書(自序)
關于《弟子規(guī)》,常見的有兩種意見:一種比較尖刻,認為《弟子規(guī)》觀念陳腐,早已過時,根本不值得一讀;另一種相對客觀,認為《弟子規(guī)》瑕瑜互見,亮點與糟粕雜陳。大約有些閱歷的人,從心底瞧不起《弟子規(guī)》而不愿意細讀;想讀的,又得不到恰當?shù)囊龑?。特別有名的學者,大多喜歡講《論語》,講《道德經(jīng)》,如果沒有特別的要求,愿意講《弟子規(guī)》的,不多。以《弟子規(guī)》為依托講傳統(tǒng)文化,頗有一些風險。
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各人不同,有些甚至互相沖突。有些人,把自先秦傳下來的古籍,無論是文史哲的哪一家學問,都視為傳統(tǒng)文化;也有人把各種技能技術,諸如棋琴書畫、武術中醫(yī),雜技曲藝等,視為傳統(tǒng)文化;更有人把生活中的流行行為,諸如品茶飲酒,視為傳統(tǒng)文化。似乎傳統(tǒng)文化無所不包,什么都可以裝進去。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傳統(tǒng)文化是大樹,各家學問、各種技能是樹上的果兒。但學習傳統(tǒng)文化,如果只看著果兒眼饞,而不去追根溯源,學習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是人性文化,最看重人,個性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共性。一群人相處,個性如果損害了集體的和諧,就要受到嚴格的規(guī)范。因此,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文化背景里,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并不相同。職務不同,要求不同:做官的,所受的束縛自然就多;普通民眾,至少在表面上,要求相對較少。角色不同,要求也不相同:父親通常要嚴格,母親則往往慈愛,兄長必須莊重,弟弟卻多半可以調皮;但,父母疼愛孩子,孩子孝敬父母,弟弟尊敬哥哥,哥哥保護弟弟,卻是一定的。
人有善惡:心里想著善,看什么都好;心里裝著惡,看什么都不好。物分正邪:正處著眼,無有不正,邪處著眼,全是邪惡。事有大?。捍筇幹?,全是大事,小處著眼,全是小事。把什么事都當成了大事,人就小心翼翼,舉輕若重;可把什么事都當成了小事,人就會舉重若輕。其實,物就是那個物,事還是那些事,所謂正邪與大小,只是人的態(tài)度。
我講《弟子規(guī)》很多年,對于它的認識,逐漸深入??陀^地講,《弟子規(guī)》里確實有些東西是不好的。如果本著學習的態(tài)度,好的可以學,不好的可以繞開,甚至可以從反面得到一些經(jīng)驗或者教訓??扇绻局舸虄旱膽B(tài)度,不好的固然不能學,好的也可能要打不少折扣。學習傳統(tǒng),知識固然重要,知識之后的態(tài)度,才是最重要的。
《弟子規(guī)》是小學生的啟蒙讀本,不是為了識字,而是要確立一種規(guī)范。有人說,《弟子規(guī)》里講的規(guī)矩,即便是成年人,也不能完全做到。但做不到,不等于不好,成年人做不到,是因為沒從小養(yǎng)成好習慣,習慣養(yǎng)成了,這些事做起來自然而然?!兜茏右?guī)》里面講了113件事情,全是日?,嵤?,可道不遠人,小事情里有大道理,小規(guī)矩中有大智慧。如果能夠以《弟子規(guī)》為依托,在講規(guī)矩的同時,全面解讀文化現(xiàn)象,嘗試厘清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使孩子們知道遇到了事兒,一般情況下怎么樣想,怎么樣做,應該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
這就是我寫本書的初衷。
2019年6月9日
《小規(guī)矩與大智慧:遇見〈弟子規(guī)〉》一書,以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中被忽略已久的《弟子規(guī)》為依托,結合現(xiàn)實,對《弟子規(guī)》中的內容和背后的文化傳統(tǒng)進行了深入闡發(fā)。作者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規(guī)則和觀念,教人培養(yǎng)良好習慣;對當下的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和社會風氣,也多有批評反思。此書的出版,有助于青少年提高認識社會、辨別是非的能力,在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多聽父母的教誨
父母的“呼”,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有事,一種是沒事,但兒女往往不知道父母有事沒事。有事的時候,立刻為父母辦了;沒事,有可能是父母想見兒女了,也有可能是年齡大了,本來有事,孩子來了,卻忘了,一兩次還好,次數(shù)一多,可能就有人要煩??催^一個故事,說是父母叫了女兒三次,都沒事,女兒煩了,認為自己忙得跟啥一樣了,而父母凈添亂。可后來無意間看到母親的日記,寫到了她小時候沒事就叫媽媽,一天能叫幾十次,媽媽總是很耐心,也很開心。女兒忽然就很慚愧。父母老邁以后的“呼”,可能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上的依賴,做兒女的不應該煩。所以,“父母呼,應勿緩”,還是很應該的。
一般而言,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父母很少“麻煩”他們,但凡自己能做的,通常都自己做了,時間一長,孩子也就不太理會父母了。父母讓做的事情,能做,也很勉強,不能做的當然是理直氣壯了。適當?shù)臅r候,父母得遛遛孩子,有事沒事叫一叫。讓孩子做做家務,不是說孩子一定要做家務,但不會做,以后獨立生活了或成家了,會有很多苦頭等著他們。做家務是一種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會學會很多東西?,F(xiàn)在的家長,總是怕耽擱了孩子的學習,總覺得孩子只要學習好了,以后什么都會好,這其實是一種誤解。父母包辦了一切后,孩子就會慢慢地習慣自私與冷漠,“父母呼”,都不應,何況別人!而對于吩咐他們的事情,常常是聽見了也裝作聽不見,能推也就推了,長此以往,責任心、合作意識就越來越淡。父母得認識到這個后果,而孩子也得學會時不時地反思一下自己的內心,懶惰會毀了自己的前程。
對于父母的教誨,現(xiàn)在的孩子通常不以為然。其實不光現(xiàn)在的孩子不愿意聽父母的教誨,以前也有這樣的問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會對父母的教誨有一個從盲目接受到懷疑,再到不屑,再到追悔的過程。我們小時候,會覺得父母是無所不能的人,幾乎所有的小男孩,都崇拜過自己的爸爸。十多歲,覺得他們也有所不能。二十多歲,覺得他們什么都不對。三十歲過了,慢慢覺得可以理解父母的那些不對。四十歲,覺得父母還是對的多。五十歲,可能又要覺得父母總是對的。六十歲了,父母要走了,或者已經(jīng)走了,回想起來,會覺得父母是那么地智慧,簡直是無所不能了。對父母態(tài)度上的轉變,是我們人生閱歷不斷增加的結果。
古時候,有身份的人家,大門都朝南開,門口通常要修一堵影壁墻,叫南墻,出了頭門,得拐著彎朝左或朝右,直走,就會撞上南墻。可惜的是,有的人是屬驢子的,犟,二十歲以前逆反,更犟,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只有撞著南墻才會回頭。有些人甚至是撞了南墻也不回頭。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告訴孩子,找對象結婚的時候,要綜合各方面情況,多加考慮,可是孩子很少會聽取家長的意見。到底誰對呢?經(jīng)歷過了,自然就知道了。人情之復雜,不是年輕人能看透的,多聽聽父母的教誨,借鑒他們的人生經(jīng)驗,會少走很多彎路。父母不在了,我們才會知道,能夠聽著父母的教誨成長,是一種多么大的福分!
衣著得體是一種修養(yǎng)
根據(jù)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吃飯穿衣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吃飯是為了活命,人活著才有一切;穿衣是為了保暖,衣不蔽體的時候,不可能有尊嚴。但幾千年的歷史下來,吃飯穿衣也成了文化。文化從來都不能看表層,深層次的東西更重要。比如,吃的東西只是個食材,怎么吃,和誰吃,吃了干什么才是文化;穿的東西是衣服,但怎么穿,什么時候穿,為什么而穿才是文化。
《詩經(jīng)?衛(wèi)風》里有一首詩:“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意思是女人的穿衣打扮是為了愛情,穿衣與愛情有什么關系呢?人類社會,男人首先追求的是視覺感受,好看了,才起了愛的沖動,現(xiàn)在的眼緣,或者叫顏值,其實是一個意思。美和愛,成了附著于衣服之外的兩個重要的文化要素。
穿衣成了文化,保暖的本來目的反而退居其次了。有些衣裳,比如泳裝或者時裝,在特定的場合穿,才會產(chǎn)生美感;而在特別莊重高雅的場所,大概也不能穿得太過隨便吧。所以,穿什么樣的衣裳,得看場合。作為普通人,我們大概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有些人,渾身名牌,可咋看都別扭;可有些人,衣著華貴時美,衣著樸素時也是怎么看怎么舒服。究其原因,與人有關,確切地講,與人的修養(yǎng)有關。心地善良、格調雅淡的人,穿什么都會干干凈凈,通體散射的,不是衣服的華美,而是人格的魅力。
穿什么樣的衣裳招什么樣的人,風月場所的站街女,不管她穿得多么華美,品位一定不高,接近她的人,也一定不會是謙謙君子?,F(xiàn)在很多人穿衣打扮,求的是炫酷,搏的是眼球。好好的衣裳,剪個洞,覺得是時尚,更有甚者,干脆就奇裝異服,衣著暴露,把身體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不光是女生,男生也有。我做教師二十多年,見過太多的孩子,稠人廣眾之中穿個短褲,上課的時候穿拖鞋,這些都不是好習慣。女人在特定的場合露出肚臍,可能很美,但什么場合都露,一定不美;男人不分場合地光個膀子,并不一定表現(xiàn)出粗獷豪爽和男子氣,相反可能更表現(xiàn)出沒有教養(yǎng)。
李漁寫過一本特別有趣的書《閑情偶寄》,里面說起女人的美時,提出了一個概念:態(tài)。女人有態(tài),三分美成七分;無態(tài),七分美只有三分。態(tài)的養(yǎng)成,與生活經(jīng)歷、審美趣味有關,最重要的,還是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衣著得體,首先是一種修養(yǎng)。
女人的美,與衣著有關,男人也一樣。華貴是給別人看的,穿的是炫耀;故意的樸素也是給人看的,滿足的是虛榮。穿衣打扮,自己舒服才是最重要的,舒服的感覺來自自然而然。奇裝異服也好,平常裝扮也罷,得體最好,得體了自己才舒服。得體的打扮,不僅需要修養(yǎng),更需要沖淡謙合的心態(tài)。歷史上也有人把華美的奇裝異服穿出了特別的味道,后世人卻特別敬仰他的人品與文品,這個人就是屈原。
感恩是一種人生智慧
年輕的時候,喜歡看武俠小說,特別喜歡激烈的打斗與血腥的殺戮。年齡漸長,心性柔軟,卻越來越喜歡其中的愛恨情仇了。我最喜歡的武俠人物是令狐沖,他自由自在,至情至性。令狐沖受了師父那么多的誤解與迫害,卻依然記著他的養(yǎng)育之恩。大約,只有他這樣的人,才配擁有那種與世無爭的神仙眷侶吧。仇恨之于令狐沖,像是過眼的云煙,而別人對他的恩德,卻是深埋心里的種子,一沾風雨陽光,就會茁壯成長。
人生也是江湖,恩與仇并不能截然分開,無恩生不成情分,無仇結不下緣分。執(zhí)著于恩仇的人,才會有寧折不彎的意志與成就大事的動力。武俠里的結局,多半是報了仇的英雄表面上風光無限,其實卻是窮途末路,剩下的只有無比的孤獨。人的心眼里,可以有仇恨,但更應該有恩情。仇恨,會帶來血雨腥風;而恩情,卻會帶來和風細雨。緣起的心性不同,結局也迥然不同。
心懷感恩的人,是善良的人。別人對他的好,他記得;對他的不好,卻會看輕,甚至忘記。事有善惡,人分好壞,可善與惡、好與壞,很多時候并不能截然分清,它們是攪在一起的。有時候,善念反而是作惡的源頭,惡行也會成就大善?!斗ㄈA經(jīng)》記載,在釋迦牟尼修行的過程中,他的一個叛逆弟子提婆達多,總是在不停地打擊、阻撓、破壞。佛祖說這是對他逆向的幫助,是一種磨煉,也使他最終成佛,所以有大功德。提婆達多后來也成就了佛果。
佛祖有大慈悲,令狐沖也有大慈悲,但他卻不是佛教徒。令狐沖是一個兼容了佛道儒思想的人物形象,參透了生死的徹悟、獨孤求敗的武功、養(yǎng)育之恩的親情,最終與所愛的人歸隱山林,這是他的全部人生。他的心里,仇恨只在一時,而愛,卻持續(xù)一生。有愛就會有恨,有恨當然有愛,愛了就想占有,恨了只想毀滅,與其恨一生讓自己不痛快,不如放下來。恨了別人,別人未必怎樣,而你卻傷痕累累了。人的一生,放不下的東西太多。所以總在糾結,執(zhí)著是一種貪念,破了,境界會豁然開朗。
感恩是一種人生智慧。一般的人,感恩的對象,只是對自己提供正向幫助的人。父母給了生命,朋友資助事業(yè),老師傳道授業(yè),這些人固然是我們生命里的恩人,可那些對你諷刺挖苦、打擊報復的人,也未必就一定是你的敵人。從這個意義上,恩義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順水推舟,助你前行;二是逆水蕩舟,阻你前行。助推你的人,是事業(yè)的下限;阻撓你的人,是事業(yè)的上限。前者的恩義是明顯的,而后者,已經(jīng)超越了恩義。如果生命中只有順境,事業(yè)難以長久;有了逆境的磨礪,才可以讓生命更加頑強。助推是一種助力,而阻擋,卻是一種成全。
感恩是強者的心態(tài),不是一味地忍讓,委屈自己,而是不斷強大自己。內心足夠強大,一切都是風輕云淡,誰也傷不了你,能傷你的,只有你自己。常懷感恩,就是要跳出既有的束縛,在一個更高的視閾看待過往。身處紅塵,難免羈絆,心眼自然就??;站在山頂,云舒云卷,心胸當然開闊。有些人,總覺得他對所有人都好,別人對他好,那是應該,對他不好,就是欠著他的賬了。這是心智蒙灰的錯覺。世間的好與不好,對個人而言,既是必然,也是助緣,擺脫了自私與狹隘,才能成就生命的圓滿。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