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板塊圖書分類品牌系列獲獎圖書圖書專題新書上架編輯推薦作者團(tuán)隊
高昌陶集
本书书通过新疆彩陶的断代,反驳了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提出的“中国彩陶西来说”。
ISBN: 9787559858511

出版時間:2023-10-01

定  價:88.00

作  者:黄文弼 著

責(zé)  編:罗财勇
所屬板塊: 社科学术出版

圖書分類: 文物考古

讀者對象: 大众

上架建議: 历史/考古
裝幀: 精装

開本: 16

字?jǐn)?shù): 230 (千字)

頁數(shù): 288
紙質(zhì)書購買: 天貓 有贊
圖書簡介

吐魯番地區(qū)古稱高昌,是高昌壁、高昌郡、高昌王國的所在地。1930年,黃文弼先生赴吐魯番考古,共獲陶器800多件。本書精選出形樣不同、顏色鮮明的陶器100多件,參合出土文物及文獻(xiàn)資料進(jìn)行研究,從中發(fā)現(xiàn)古代高昌的工藝與美術(shù),以及當(dāng)時人們生活的狀況。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分為發(fā)掘報告、古冢遺物說明、陶器研究三部分,下篇為古陶圖版。本書既詳記了交河城水道沿革,居民遷徙之跡,又記載了器物制度以及工藝情況,還推斷了遠(yuǎn)古陶器的年代,是一部歷史意義非常深厚的考古學(xué)著作。

作者簡介

黃文弼(1893—1966),中國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學(xué)家、西北歷史地理學(xué)家。先后四次到新疆進(jìn)行科研考察。著有《高昌陶集》《高昌磚集》《塔里木盆地考古記》《吐魯番考古記》《羅布淖爾考古記》等。

圖書目錄

目 錄

上 篇

一、雅爾崖古墳塋發(fā)掘報告 3

附:

雅爾崖溝北及溝西古冢遺物分塋表? 24

插第一圖? 吐魯番古址分布圖? 39

插第二圖? 吐魯番城西雅爾崖形勢圖? 41

插第三圖? 雅爾崖古城圖? 42

插第四圖? 雅爾崖溝西古墳塋分布圖? 43

插第五圖? 溝西古墳塋之展望? 45

插第六圖? 溝南古墳塋之展望? 46

插第七圖? 溝北沙梁北第一冢墓室圖? 47

插第八圖? 溝北沙梁東第二冢墓室圖? 47

插第九圖? 溝北沙梁東第三冢墓室圖? 47

插第一〇圖? 溝北沙梁西第四冢墓室圖? 47

插第一一圖? 溝北沙梁西第五冢墓室圖? 48

插第一二圖? 溝北沙梁西第六冢墓室圖? 48

插第一三圖? 溝北沙梁西第七冢墓室圖? 48

插第一四圖? 溝北沙梁西第八冢墓室圖? 48

插第一五圖? 溝西麹塋第二冢墓室圖? 49

插第一六圖? 溝西麹塋第三冢墓室圖? 50

插第一七圖? 溝西史塋第一冢墓室圖? 51

插第一八圖? 溝西唐塋第三冢墓室圖? 52

插第一九圖? 溝西唐塋第四冢墓室圖? 53

插第二〇圖? 溝西唐塋第七冢墓室圖? 54

插第二一圖? 溝西唐塋第一五冢墓室圖? 55

插第二二圖? 溝南索塋第三冢墓室圖? 56

二、雅爾崖古冢中遺物圖說(參照下篇圖版)? 57

三、雅爾崖古冢中陶器之研究? 96

附:

插第二三圖? 漢射陽聚畫像? 98

插第二四圖? 漢獸頭佩具? 98

插第二五圖? 銅矢鏃、骨矢鏃? 99

插第二六圖? 磨紋紅陶片? 101

插第二七圖? 桶狀漆杯? 103

插第二八圖? 圓底木把杯? 103

插第二九圖? 墨漆瓶? 115

下? 篇

圖版目錄

甲、溝北

陶類一? 瓶? 130

單耳瓶? 第一版,第一圖 130

插第一圖? 單耳瓶(寫形著色) 131

插第二圖? 雅爾崖古城彩色陶片紋樣摹寫 132

陶類二? 缽? 134

圓底淺缽 第二版,第二圖至第五版第五圖 134

平口小缽 第六版,第六圖至第七版第一〇圖 138

俯口小缽 第七版,第一一圖 139

陶類三? 把杯? 140

桶狀把杯 第八版,第一二圖至第九版第一七圖? 140

圓底把杯 第一〇版,第一八圖? 142

碗狀把杯(把殘)? 第一〇版,第一九圖? 142

把盞(附)? 第一〇版,第二〇圖? 142

附錄:

石類一? 143

石斧 第一版,第一圖? 143

骨類二? 144

骨簽 第二版,第二圖至第三圖? 144

骨矢鏃帶木桿? 第三版,第四圖? 145

銅類三? 145

銅獸環(huán)? 插銅獸環(huán)寫形(原樣大)? 第三版,第五圖? 145

插第三至一四圖? 溝北陶器剖面? 146

乙、溝西及溝南

陶類一? 盆? 150

獸形足盆 第一一版,第二一圖至第一三版第二二圖? 150

插第一五至一六圖? 獸形足盆寫形(一著色)? 153

插第一七至一八圖? 獸形足盆紋樣展面? 154

駝蹄足盆 第一四版,第二三圖至第一六版第二五圖? 156

牛蹄足盆 第一七版,第二六圖至第二〇版第二九圖? 159

羊蹄足盆 第二一版,第三〇圖? 163

陶類二? 甑? 164

漏底甑 第二二版,第三一圖至第二三版第三二圖? 164

插第一九至二〇圖? 駝蹄足盆剖面? 166

插第二一圖? 牛蹄足盆寫形? 167

插第二二圖? 漏底甑寫形? 167

陶類三? 甕? 168

撮口甕? 第二四版,第三三圖? 168

卷口甕? 第二五版,第三四圖至第三二版第四一圖? 169

插第二三至二七圖? 陶甕剖面及寫形? 177

陶類四? 瓶? 178

單耳瓶? 第三三版,第四二圖至第三六版第四五圖? 178

陶類五? 壺? 182

波紋壺? 第三七版,第四六圖至第三九版第四八圖? 182

插第二八圖至二九圖? 單耳瓶剖面? 185

插第三〇至三一圖? 波紋壺剖面? 185

陶類六? 罌? 186

卷口罌? 第四〇版,第四九圖? 186

湯罌? 第四一版,第五〇圖至五一圖? 187

陶類七? 瓿? 188

卷口瓿? 第四二版,第五二圖至第五三圖? 188

蒲紋瓿? 第四三版,第五四圖? 189

磨紋瓿? 第四三版,第五五圖? 189

插第三二圖? 卷口罌寫形? 190

插第三三圖? 湯罌剖面? 190

插第三四圖? 蒲紋瓿寫形? 191

插第三五圖? 磨紋瓿剖面? 191

卷口瓿? 第四四版,第五六圖至第四五版第五九圖? 192

轆紋瓿? 第四六版,第六〇圖至第六一圖? 194

蓮紋瓿? 第四七版,第六二圖? 195

條紋瓿? 第四七版,第六三圖? 195

薄口瓿? 第四八版,第六四圖? 196

雙耳瓿? 第四八版,第六五圖? 196

雙鼻瓿? 第四九版,第六六圖? 197

瓠形瓿? 第四九版,第六七圖至第六八圖? 197

插第三六圖? 卷口瓿寫形? 198

插第三七圖? 卷口瓿剖面? 198

插第三八圖? 轆紋瓿剖面? 198

插第三九圖? 蓮紋瓿剖面? 198

插第四〇圖? 條紋瓿剖面? 199

插第四一圖? 薄口瓿剖面? 199

插第四二圖? 雙鼻瓿剖面? 199

插第四三圖? 瓠形瓿剖面? 199

插第四四圖? 瓠形瓿寫形? 199

陶類八? 盂? 200

純素盂? 第五〇版,第六九圖? 200

俯口盂? 第五一版,第七〇圖至第五六版第八一圖? 201

彩繪盂? 第五七版,第八二至第八三圖? 207

碗狀盂? 第五八版,第八四圖至第六〇版第八九圖? 208

轆紋盂? 第六一版,第九〇圖至第九一圖? 211

斑彩盂? 第六二版,第九二圖至第九三圖? 212

陶類九? 碗? 213

葉紋碗? 第六三版,第九四圖? 213

斑彩碗? 第六三版,第九五圖? 213

圓底碗? 第六四版,第九六圖? 214

轆紋碗? 第六四版,第九七圖至第六五版第九八圖? 214

桶狀碗? 第六五版,第九九圖? 215

陶類十? 杯? 216

碗狀杯? 第六六版,第一〇〇圖至第一〇二圖? 216

蓮紋杯? 第六六版,第一〇三圖? 217

純素杯? 第六七版,第一〇四圖? 218

俯口杯? 第六七版,第一〇五圖至第六九版第一一一圖? 218

陶類十一 盤? 222

磨紋圓底盤? 第七〇版,第一一二圖? 222

陶類十二 碟? 223

盤狀碟? 第七一版,第一一三圖至第一一五圖? 223

盛丹碟? 第七一版,第一一六圖? 224

插第四五圖至五二圖? 合寫盂、碗之剖面? 225

插第五三圖至七一圖? 合寫杯、盤、碟之剖面? 226

陶類十三 豆? 227

圈足豆? 第七二版,第一一七圖? 227

弦紋豆? 第七三版,第一一八圖? 228

圈足豆? 第七四版,第一一九圖? 229

陶類十四? 鐙? 230

盤狀鐙? 第七五版,第一二〇圖至第七七版第一二四圖? 230

窩狀鐙? 第七七版,第一二五圖至第七八版第一二七圖? 232

碟狀鐙? 第七九版,第一二八圖? 234

泥杯狀鐙(附) 第七九版,第一二九圖? 234

泥弦紋殘鐙擎(附) 第八〇版,第一三〇圖? 235

插第七二圖至七九圖? 合寫豆、鐙剖面? 236

附錄

銅類一? 237

銅簪? 第一版,第一圖? 237

銅釵? 第一版,第二圖? 237

銅帶飾? 第二版,第三圖? 插帶飾寫形(一)(五)? 238

銅飾? 第三版,第四圖? 插銅飾寫形并織紋放大? 239

銅耳環(huán)? 第四版,第五圖? 240

銅飾? 第四版,第六圖? 240

鐵件(附)? 第四版,第七圖? 240

銅件? 第五版,第八圖? 插銅件寫形(一)(二)? 241

銅飾及殘片? 第六版,第九圖? 242

泥類二? 243

泥俑(殘)? 第七版,第一〇圖? 243

泥殘器? 第八版,第一一圖? 244

泥車轂? 第八版,第一二圖? 244

泥塑馬(殘)? 第九版,第一三圖? 245

殘泥俑? 第一〇版,第一四圖? 246

殘泥馬頭? 第一〇版,第一五圖? 246

序言/前言/后記

述 例

一、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分為三項。(一)發(fā)掘報告書,敘述工作古墳情形。以墳塋為經(jīng),日程為緯。個人之探檢工作,亦一并敘入。末附古冢遺物分塋表,分別陶器與墓表出土之各墳塋,并注明墓表所署之年代,以定陶器之年代,為最有意義之工作也。(二)古冢中《遺物說明》。按下篇圖版次序,分溝北及溝西、溝南兩部,解說遺物之形式、花紋、色彩。復(fù)于每類之末,并參考記載,說明其效用。(三)陶器之研究。其方法亦分為二期,即溝北期與溝西期。溝北注重年代之考訂,溝西并詳論其形式、花紋,作一有系統(tǒng)之研究,而為《遺物說明》之結(jié)論。

二、報告書之后,又附地圖四幅。(一)古址分布圖。(二)形勢圖。(三)古城圖。(四)古墳塋圖。及墳塋寫生。所以表示工作區(qū)所在之地,及已工作與未工作情形。又附各塋墓室圖,以表示墓室形狀,及遺物在墓中陳列之形式。除古址分布圖為參照斯坦因氏所制編譯,并填注考查路線及發(fā)現(xiàn)之古址外,余均系當(dāng)?shù)貙崪y,歸后另行整理清繪者,因與報告書相為表里,故附于其后。

三、在上篇文內(nèi),其稱引中外書籍,均注明原書卷頁,以備尋檢,概無插圖。若有拓片古物,非一般人所能見者,則附插圖以備稽考。惟有時記述余個人考查所獲以作例證者,因所有采集品及工作圖,尚在整理中,未能即時插入,俟將來再版時補入。

四、下篇全為圖版,就八百余件陶器中,擇選花紋鮮明、形式不同者,約百數(shù)十件,影印制版。又因出土地域不同,分為溝西、溝北兩部,各為類別。溝北分三類。一瓶、二缽、三把杯,計二十圖。溝西及溝南分十四類。一盆、二甑、三甕、四瓶、五壺、六罌、七瓿、八盂、九碗、十杯、十一盤、十二碟、十三豆、十四鐙,計一百一十圖。每圖下注明圖版號數(shù),并附登記號數(shù)以備檢查。又載明器物出土地點與尺寸(均用米達(dá)尺,以糎為單位)。有墓表同時出土者,亦注明墓表上所署之年代,另行填注于每圖之下。

五、本篇以陶器為主,但同時出土,除陶器之外,尚有銅、骨諸器,均列入附錄,以嚴(yán)體例。亦有為雅爾崖古城中出土,或哈拉和卓古墳中出土者,亦擇錄少許為研究者之參考,并注附字以示分別。

六、其有陶器花紋特別,或影印不顯者,另作寫形圖或著色, 以表現(xiàn)器物之花紋色彩。又作剖面圖,表示器之厚薄,并上或列于原器之后,或合并列于一類之末。其有陶器四周之花紋,用攝影術(shù)未能全部顯露者,則附展面圖于原器之后,如獸形足盆紋樣展面是也。

媒體評論

黃文弼先后四次赴新疆進(jìn)行考古調(diào)查和發(fā)掘,足跡遍布天山南北,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各類遺跡和遺物。他根據(jù)這些資料,并結(jié)合歷史、地理、民族和宗教等方面的史料,竭盡畢生精力整理刊布考古報告,進(jìn)行專題和綜合研究,在學(xué)術(shù)上取得了豐收成果。

——孟凡人

作為出生在中國革命時代的唯一一位考古學(xué)家,作為與斯坦因、斯文·赫定考古工作的見證者、正確的解說者、修訂者,黃文弼都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日]井上靖

研究西域關(guān)系時,除斯文·赫定、斯坦因等人的著作外,無論如何也要把黃文弼的著作放在手邊。

——[日]宮川寅雄

名家推薦

黃文弼先后四次赴新疆進(jìn)行考古調(diào)查和發(fā)掘,足跡遍布天山南北,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各類遺跡和遺物。他根據(jù)這些資料,并結(jié)合歷史、地理、民族和宗教等方面的史料,竭盡畢生精力整理刊布考古報告,進(jìn)行專題和綜合研究,在學(xué)術(shù)上取得了豐收成果。

——孟凡人

作為出生在中國革命時代的唯一一位考古學(xué)家,作為與斯坦因、斯文·赫定考古工作的見證者、正確的解說者、修訂者,黃文弼都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日]井上靖

研究西域關(guān)系時,除斯文·赫定、斯坦因等人的著作外,無論如何也要把黃文弼的著作放在手邊。

——[日]宮川寅雄

編輯推薦

吐魯番,古稱高昌。本書是黃文弼“高昌兩集”之一,分上篇和下篇兩部分。上篇記載作者在吐魯番古墓群發(fā)掘情況的報告,所獲器物介紹及研究;下篇刊布作者所獲800多件陶器中擇出精品100多件,經(jīng)過分類排列,影印制版,敘述完備,考核精審,圖文并茂,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獻(xiàn)參考使用價值。

精彩預(yù)覽

一、雅爾崖古墳塋發(fā)掘報告

余在第一分本中,曾述及雅爾湖村莊西,有一古城, 即高昌有國時之交河城(插第三圖)。因古有兩河繞城, 故名交河。當(dāng)時河水甚大,人民居于城中。后河水干涸, 此城遂廢,空余數(shù)道甚深之河床,懸崖峭壁,頹垣滿野。 故此城又名為雅爾和圖,今通名為雅爾崖。近數(shù)十年來,

泉水自戈壁涌出,水復(fù)故道。從昔所稱為兩河繞城者, 現(xiàn)已分為四溝(插第二圖)。第一、二道溝合流于城北, 繞城東、南流。第三道溝,流于城西,至城南端,而與一、二道溝合。四道溝,流于古墳塋之西,沿土子諾克達(dá)格東麓至溝口,而與三道溝合流出口。現(xiàn)時雅爾湖居民均散布于頭二道溝之東北原,村舍櫛比,田園相望,為吐魯番西之大村莊。溝中雖間有居民,但為少數(shù)。溝北與溝西、溝南均為平原,土質(zhì)堅硬,或面覆黑沙。是為古時死者冥憩之所,因此,古冢累累棋布,即余此次工作之中心地也(插第四圖)。今分溝北、溝西、溝南三部分述之。

甲、溝北

余于二月二十七日,著手清理舊城遺跡。在城之中部,大廟之旁,工作本地人曾發(fā)現(xiàn)碑額之地,思圖再發(fā)現(xiàn)其碑銘。四人工作一日,絕無所獲。但在土臺上掘出破亂經(jīng)紙,及紅底黑花,與蒲紋、印紋及水波紋之陶片。又在城之南部,亦發(fā)現(xiàn)同樣之陶片與殘磚。此事最足引起吾人之迷惑與研究興趣。蓋水波紋與蒲紋陶片,以其他物證明,皆為西紀(jì)前后一世紀(jì)之故物。而紅底黑花,則或較遠(yuǎn)。但同時拾有唐開元與乾元所制之錢幣,則為第九世紀(jì)之故物。又在城北部拾蒙文殘紙若干,又為十三世紀(jì)之故物。故由其古物之分布,吾人可以斷定此城有居民,當(dāng)由西紀(jì)前,以至紀(jì)元后十四世紀(jì)之中期也。

在二十八日之傍晚,余仆人工作古城歸來,報告一維民在溝北古墓中掘出一陶器,紅底黑花(第一版,第一圖)。余喜極,綦購之,審其形制色彩,似為遠(yuǎn)古之遺物,且可與城中之彩色陶片互證也。

二十九日之清晨,除留一部分仍清理大廟后畏兀兒人之居住地外,另派六人發(fā)掘溝北古墳,冀能獲得有彩色之陶器。在接近城北之處,由頭二道溝之交縈中,顯一隆起之三角洲。有低沙梁一道,在此沙梁之左右,有許多井穴鱗比,顯長方形。面與地平,非精細(xì)審奪其土質(zhì),與傾陷跡痕,不能知其為古墓也。間有陷落較深者,則墓中或無所獲,蓋為前人所盜掘也。其三道溝之西及北各井穴,其不隆起,無標(biāo)識,皆與此相同,吾始信《易·系辭》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今由此,而知其然也。

當(dāng)吾人工作此一帶古冢時,雖其表面情態(tài)大抵相同,但其井口之大小,及其構(gòu)造與陳設(shè),亦不盡同,例如沙梁北第一冢(插第七圖),井口作長方形,寬一〇〇〇糎,長二〇〇〇糎。死者直臥中間,但尸骨攪動,少遺物可求,只在腰間拾銅獸環(huán)一(附錄第五圖)。沙梁東第二冢(插第八圖),亦作長方形,但井口較小,寬八〇〇糎,長一九〇〇糎,有銅片一,置于死者頭部左邊。第三冢,作梯形,后寬前窄,后寬一〇〇〇糎,前寬五〇〇糎,長約一九〇〇糎。發(fā)現(xiàn)石斧一,置于死者腰側(cè),陶器則置于死者頭部右邊(插第九圖)。又沙梁西第四冢,作長方形,寬一〇〇〇糎,長二一〇〇糎,陶器置于頭部后(插第一〇圖)。第五冢,作梯形,后窄前寬,后寬九〇〇糎,前寬一一〇〇糎,長二一〇〇糎,陶器均置于頭部,及足部之左側(cè)(插第一一圖)。最有興趣者,即其足旁之陶器,在一大淺缽之中,置二小杯,可以表現(xiàn)當(dāng)時使用陶器之情態(tài),及杯與缽之關(guān)系也。以上每穴中均陳死者一人。第六冢,井口略近梯形,后寬一一〇〇糎,前寬一〇〇〇糎,長二四〇〇糎,內(nèi)陳死者三人,陶器均陳于死者足部。大人則為大器,小人則為小器。蓋生時所習(xí)用者,死后即如式以殉焉(插第一二圖)。余在庫車所得古墳中之陶器,其陳列形態(tài),亦與此同。故冥中之用具,當(dāng)同于生人,為西域人一般之見解也。其第七冢(插第一三圖),則墓中構(gòu)造微異。外面井口,雖作后寬前窄之梯形,但其底邊復(fù)穿一復(fù)穴,較原穴略小,死者直陳于其上。在其身左側(cè),發(fā)現(xiàn)骨矢鏃一,以木為干(附錄第四圖)。

第八冢,形式亦與此同(插第一四圖)。死者亦位于復(fù)穴之上,在其身兩旁發(fā)現(xiàn)骨簽兩副,計四枚,系一骨之剖為兩半者。剖面尚刻有四方格紋。每副之一端,有半圓形之缺口,顯為系繩索皮帶之用。身之兩側(cè),各陳一副(附錄第二、第三圖)。但在此兩冢中均未發(fā)現(xiàn)陶器。由其墓室之構(gòu)造,與陳設(shè)之情形,與器物,如七、八兩冢所指示,顯然為另一種民族之特征也。蓋吾人觀察其墓室與死者遺物, 雖未得上述紅底黑花之彩色陶器與陶片,但由其粗笨紅色陶器,及以骨器殉葬之制,可確定與溝西出土之陶器為兩時期,且溝北較溝西之時代為早也。

乙、溝西

在二月十三日,吾等正在工作古城北部,清理畏兀兒人居宅(插第三圖),并發(fā)掘溝北之古墳時,余帶二引導(dǎo)者,探視四周古跡,在三道溝西,即在四道溝之東,發(fā)現(xiàn)一狹長大平原,北枕山崗,南抵土子諾克達(dá)格溝口,古墳累累若棋布(插第二圖),今以墓志所云,其地理情形,由高昌立國至今,歷一千四百余年而未嘗有所變更也。

例如劉土恭墓表云(上略):“卆,(葬)于赤山南原禮也。東則洋洋之水,南及香香遐岸,西有赫赫□□北帝巖巖之嶺?!薄短啤跄怪尽吩疲骸霸嵊诮缓涌h城西原禮也?!眲⑼凉?、唐 二墓,均在今三道溝西、大平原中間。對其所枕之崗言,則為南原。對交河城言,則為西原。赤山即《魏書·高昌傳》之赤石山,今名紅山。東則洋洋之水,即今三道溝。當(dāng)時河水甚大,故云洋洋。后已干涸,現(xiàn)有泉水,乃最近時事也。南及香香遐岸,則必為深溝之崖岸。北帝巖巖之嶺,即指赤山南麓。綜其所言,古與今同。故余取此墓銘,以為此狹長平原地形之說明也。在平原中間,有一大道,經(jīng)墳地北行,蓋野木沁村莊人民至迪化者,為避繞道吐魯番或托克遜計,即沿土子諾克山入溝口北行,與吐魯番至迪化大道會,車馬人夫,絡(luò)繹于途中。但旅行之人與幽居地中之死者,未嘗有一抵牾,與彼此互相殘害之事實發(fā)生。故此沉靜之?dāng)?shù)百墓室,歷千余年從未被敵人擾亂,而安之若新冢也。

平原之北部,鄰近紅山,間隆起風(fēng)蝕土層,形成白色鱗甲,剛堅若石,表覆石子與黑沙。雖高阜擬古冢,傾陷類墓道,然死者仍不以此為樂土,鮮少冥宅。其中部地勢漸平,土阜較少。故大部墓宅,均集中于此(插第四圖)。綿延而南,抵于溝口。最使余感興趣者,即每若干冢外,均用石塊排設(shè)一線作欄,成為一塋?!墩f文》:“塋墓地,從土,營省?!鄙w營者,幣居也。合若干冢為一塋,猶兵營之幣居也。類皆方形,前開一門,二線平行,長十余英尺,方向不一。余以發(fā)掘之結(jié)果,證明在每塋內(nèi)之死者,皆為一族一姓之人,從無有異姓濫入之事,知立石線欄者,即界域之義也。在此等嚴(yán)密組織中,最足使吾人工作審慎,且當(dāng)按其種姓而施行發(fā)掘之程序也。

每一塋中,冢數(shù)不一,少者一二冢,多則至數(shù)十冢,排比頗有條理。每冢隆起,或方或圓,堆砌石塊于其上,寬廣約四〇〇〇糎,高約一〇〇〇糎。冢前有石塊排立一線,指示其為墓道,由此可以直抵墓門。墓道之長短,與石線之長短成正比例。而墓門之方向,間不一致,有時冢向東而塋門向南,有時一塋之中,而每冢之方向東西南不一者,蓋其每塋之方向亦隨意以為界劃也。然其墓門與冢門無一西北向者。雖然西北風(fēng)冷,不足以保死者之溫暖,但中土風(fēng)水之迷,或傳播于西域人之腦中,而支配其關(guān)于死者之動作也。次分述各塋工作情形如下。

一、麹塋

三月一日之清晨,在大批古冢表現(xiàn)之種種情態(tài)中,決定開始發(fā)掘工作。由余之仆人小侯帶工人十一名,清理干溝西之麹家墳塋。塋內(nèi)共十八冢,列為五行。第一行,四冢。二行,二冢。三行,六冢。四行,二冢。五行,二冢。又二小冢,附于其旁。其塋門與冢門,由其石線之指示,均東北向。吾開始工作,每冢分配五人為一組,以一人為組長,作監(jiān)護(hù)事宜。又另派一掘手下坑取物,每日每組可工作兩冢。今以十人從事,故日可得四冢也。其工作之法,按冢前石線之指示,為吾人工作之途徑,循線發(fā)掘,百不一失。茲將已工作者述之如下。例如麹塋第二冢(插第一五圖),其墓道初寬八〇〇糎。掘至中途,即發(fā)現(xiàn)砌入墻壁中之四方形墓表二,以陶為質(zhì),一面磨光。涂以墨。朱格。朱書死者年齡、職官、籍貫,及死埋年月于其上。審其題識,為“重光三年麹慶瑜”之墓表。則“麹慶瑜”必為墓中死者之姓名,而“重光三年”乃埋葬之年月也。又一方與之駢列,字跡已漫滅不可讀識。再向前進(jìn)展,入土漸深,墓道漸寬,至長一〇〇〇〇糎,深四〇〇〇糎處,即扺墓門。蓋兩邊為硬土,而墓道中則為浮土。墓壁上全露塹掘痕跡,顯示初由人工所造之墓道,埋葬后復(fù)填入浮土也。啟墓門入,即為墓室。墓門寬八〇〇糎,高一二〇〇糎。墓室作梯形,后寬前窄,后寬三三〇〇糎,前寬二一〇〇糎,長三二〇〇糎。高一二〇〇糎。后邊砌土為臺,厚一〇〇糎,橫寬二二〇〇糎,直長八〇〇糎。涂以白灰,墊以蘆席,死者橫陳其上。頭東南,足西北,尸骨略具,衣服全化為灰燼。陶器陳于死者頭足之旁,及東北西北二隅,共二十余件,均有彩畫,惜多已失其鮮明也。復(fù)掘昨日所掘之第一冢,墓門土微陷,蓋已為本地人盜掘者。墓道寬一〇〇〇糎,長一二〇〇〇糎,掘至距地平面四〇〇〇糎時,即現(xiàn)墓門。墓門及室中均半塞土,尸骨已被攪亂。

在室之西北隅去其塞土,覓出破陶器三件。墓室為四方形,寬長約四〇〇〇糎。在墓道之中間,掘出墓表二方。一為延昌二十九年,麹懷祭妻王氏,一為延昌三十一年,麹懷祭。吾人由此即可知其為夫婦二人之合冢也。麹王氏墓表,為刻格刻字,并填朱色,字頗工整。麹懷祭則為朱格朱書。書頗潦草,想埋葬并非一時,故樹碑亦必一在前一在后也。又掘第三冢(插第一六圖),墓道寬一二〇〇糎,長七〇〇〇糎。在墓壁中間,略進(jìn)墓門處,得墓表一方,亦為刻字,題“延昌十七年麹謙友”。掘至距地平面二七〇〇糎時,即現(xiàn)墓門。門上寬九〇〇糎,下寬八〇〇糎,高一二〇〇糎。啟門入,為墓室。室作梯形,后寬三〇〇〇糎,前寬二四〇〇糎,兩邊等長,后有土臺,厚一〇〇糎,寬一八〇〇糎,長六〇〇糎,死者橫陳其上,頭東南,足西北。在東北、西北隅,滿陳陶器,約二十余件,并砌土埂以為間隔,表示死者之尊嚴(yán),生人貢獻(xiàn)之物,不得直陳于死者之前,且為后死者之繼續(xù)得以陳設(shè)也。最后又掘第六冢,在其墓道中得墓表一,為延壽九年麹延昭。墓中發(fā)現(xiàn)陶器六件。陶器及尸骨均不整齊,或亦系被本地人盜掘也。時已薄暮,即收拾返棚。在余等今日初次工作古墳,即收若干之古物而歸,慶幸曷可言喻。但同時今日遇一有興趣之失敗,亦補述如次。

余除派大隊工作溝西古墳外,另派工人五名,由汗木多利率領(lǐng),清理城北未完之畏兀兒居宅(插第三圖)。在城北一高塔之前面,有長狹井坑一線,土微陷,必為死者入墓之路。即從事掘發(fā),半途出大瓦缸一口,高四尺,圍亦三尺許,頸有草繩系之,無墓表及他物。

復(fù)向前工作,約長二丈許,即抵墓門。啟門入,中顯寬大之墓室, 寬長六尺許,高亦五尺,四面中凹,形同蓮瓣,因頂已被水沖陷,中無一遺物可資考驗。但余決相信為死者墓室,后在雅爾崖古城之南部,及二堡古城中,亦有同樣建筑之發(fā)現(xiàn)。據(jù)本地人云,此中曾發(fā)現(xiàn)古物甚多。汗木多利亦云然,并云有時在塔下,亦曾發(fā)現(xiàn)類此之建筑。故余頗疑此為大僧侶或貴人死后埋藏之所。其形式或受印度佛教影響,與溝西之染漢化者不同也。至墓道中之大缸作何用耶?審其形質(zhì),為北魏末年之遺物。然決非此墓道中所固有,或由他處移藏于此者也。現(xiàn)此物已送吐魯番縣署保存矣。

…………

線上商城
會員家.png 書天堂.png 天貓旗艦店.png
會員家 書天堂 天貓旗艦店
關(guān)注我們
微信公眾號.png   微博二維碼.png
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

微信號:bbtplus2018(工作時間)
電話:0773-2282512(工作時間)

我要投稿

批發(fā)采購

加入我們

版權(quán)所有: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集團(tuá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jì)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jì)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luò)出版服務(wù)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guān)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

色香色欲天天天综合无码专区,久综合东京热精品视频,欧美黄色一级视频久久免费,天堂AV天堂资源网 免费国产无遮挡av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