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歷史類著作。作者以青銅時期的賀州為主題,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對青銅器時期賀州的區(qū)域研究:一是通過對越、西甌越等部族的族源探討,進一步明確桂東粵西地區(qū)在先秦至西漢早期的族源情況;二是通過對楚、越、北向戶等問題的探討,明確桂東粵西地區(qū)在這一特定時期的社會形態(tài);三是通過對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的研究,明確桂東粵西地區(qū)在族邦制時期的社會生產和生活情況;四是通過與周邊文化的比較研究,明確桂東粵西地區(qū)與周邊地區(qū)的文化交流情況;五是通過遺址、遺物和文獻研究,明確桂東與粵西地區(qū)在這一時期的歷史發(fā)展脈絡。
胡慶生,男,湖南省衡南縣人,現任賀州市博物館館長,賀州市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參與編撰多部學術著作并獲獎,其中《賀州瑤族》獲廣西文化廳、廣西博物館協聯合授予的第一屆廣西博物館協著作類優(yōu)秀作品獎。
余秀忠,女,廣西賀州市八步區(qū)人,1988年賀縣師范學校中專畢業(yè)并留校工作,2004年7月廣西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在職本科畢業(yè),2005年9月至2006年7月廈門大學新聞偉播系進修學習,2010年6月廣西師范大學漢語言專業(yè)在職研究生畢業(yè),2016年8月至今在賀州學院工作,中級職稱。
孔慶芳,女,廣西藤縣人,在職大專學歷,桂林電子理工大學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yè)畢業(yè),1988年11月參加工作,2007年1月從賀縣農機廠圖書閱覽室調入賀州市圖書館工作至今。2020年12月獲評圖書系列中級館員。
曾志,男,湖南邵陽人,新華社簽約攝影師,嶺南詩社會員。曾在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學習。已在《人民日報》《工人日報》《半月談》《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廣西日報》等報刊發(fā)表新聞稿、圖片、思想隨筆兩千余篇(幅),計50余萬字。
一、賀州青銅時代概念說明
二、賀州青銅遺存的發(fā)現歷史
三、賀州常見青銅器物和雜形器物
四、賀州青銅器上的常見紋飾
五、賀州青銅器的生產加工
六、賀州青銅文化的時代序列
七、賀州青銅文化的精神追求
八、賀州青銅時代的越文化屬性
九、賀州與楚的關系
十、秦平嶺南與漢平嶺南兩次戰(zhàn)爭中的賀州
十一、青銅時代賀州社會形態(tài)的演變
附錄一:賀州市博物館 111 件青銅器藏品成分檢測表
附錄二:賀州市博物館琉璃和瑪瑙飾珠半定量化學成分分析結果表
附錄三:賀州市博物館琉璃和玉器類藏品物相分析結果表
南嶺地區(qū)古代被稱為嶺海,群峰峙連,鱗次櫛比,在群峰之間散落的大小盆地不可勝數。從史載看,在遠古時期,一個或多個盆地內會分布有不同的部族,雖然從總體上看他們都是越人,但文化面貌、社會歷史進程各不相同,自古即是百越之地。先秦至西漢初期,是中華民族大變革、大融合時期,曾經的原始部族演化出無數的方國,許許多多的方國和部族后來又被統一成為秦帝國和漢帝國的一部分,在不斷分合的歷史演進中,各個地域文化的活力因為交流與融合而一次次提升,地域的社會形態(tài)也在快速變革。這種分合嬗變的歷史和百越地區(qū)復雜的族源關系、社會形態(tài),以及快慢不一的發(fā)展水平為史學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因而學術界對這一歷史時期百越地區(qū)的研究非常活躍。
嶺南地區(qū)的青銅器使用高峰期與中原有別,中原地區(qū)的青銅時代集中于先秦時期,嶺南地區(qū)則集中于春秋至西漢時期。從已有的研究情況看,關于嶺南地區(qū)從先秦至漢代的研究所涉及的地域范圍很大,要么是整個嶺南,要么是整個廣西或整個廣東,有的更是擴及嶺南加東甌地區(qū),又或者是整個越族地區(qū)。研究對象的范圍區(qū)間廣闊雖然能明確域內的文化共性,卻無法理清局部范圍中的區(qū)塊特色。特別是桂東粵西地區(qū),由于這里地處桂粵湘三省區(qū)之間,如果不作專項研究,則它的歷史文化面貌就會非常模糊,僅是這一時期的族源就可以介于甌、駱、楚、南越、揚越(古又作“楊越”)等各種概念上的族群之間,似是而非,莫衷一是。
另外,桂東粵西地區(qū)在西漢武帝平定南越之前就已經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走廊,民間傳說早在史前時期,舜帝就已經南巡到桂東與湘西南交界處的五嶺北麓;從西周開始,中原和楚地的青銅文化已經沿著桂東和粵西地區(qū)的萌渚嶺通道、越城嶺通道不斷向南播遷;后來,在秦平嶺南、南越斷新道自保和漢平南越等歷史大事件中,桂東和粵西地區(qū)又都是攻防各方的交鋒前線,各方都需要投入重要力量加強經營。不對桂東粵西地區(qū)這一特定區(qū)域在先秦至西漢早期這一特定歷史階段展開研究,則這一時期對華南地區(qū)文化交融具有非常意義的區(qū)域歷史脈絡就會變得十分簡弱。
鑒于目前對百越地區(qū)的史學研究因區(qū)塊研究不夠細致,導致研究成果與百越地區(qū)復雜歷史面貌和歷史演進的廣闊空間不相匹配。本書擬對百越地區(qū)的賀州這一特定空間的青銅文化嘗試系統研究,彌補學術空白。
賀州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部,地當五嶺南麓。東為廣東省肇慶市、東北為廣東省清遠市,南及西南為廣西梧州市,西北為廣西桂林市,北為湖南永州市。賀州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物產豐饒,是理想的人居之所,經過幾千年歷史文明進程的洗禮,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
賀州歷史源遠流長,至遲在晚更新世,賀州就有了人類活動。2009年,鐘山龍?zhí)督菐r遺址發(fā)現的17顆人類牙齒,經測定為5萬2至10萬年前的遺物。2014年,富川狗公山遺址發(fā)現了1.1萬年前的陶片,為賀州迎來了第一道文明之光。在八步區(qū)寺平山遺址中發(fā)現的貝丘遺址和在信都平原上發(fā)現的大石鏟,表明早在青銅文化之前,嶺南特有的文化基因就已經在賀州成形。
迄今賀州已經發(fā)現有一定數量的西周晚期至西漢晚期的青銅文化遺存,立頭崖廈葬、龍中山巖洞葬、田廠墓群、陶屋墓群、野簕寨遺址、里松遺址等一系列青銅文化遺存勾勒出賀州青銅文化譜系和年代序列。但是由于缺乏文獻史料的記載和系統性研究,從西周晚期至西漢晚期賀州的青銅文化經過了一個怎樣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的變化過程,歷來都模糊不清。不解決好這一文化斷層,就無法推動賀州的文明探源工程向縱深發(fā)展,就無法完整地解讀、宣傳賀州市的歷史文化,講好賀州歷史故事。
文化遺存一直就是文明薪火相傳、文化源遠流長的基因密碼,是一個地方文脈不斷流的重要保證。我們撰寫《青銅時代的賀州》這部著作,就是要借助考古發(fā)現的文化遺存,通過集合新的研究成果,深入挖掘賀州青銅文化內涵,把賀州市在青銅文化這個時代的歷史文脈續(xù)接起來。
本書的研究對象共有兩類:一類是賀州至今仍保存的青銅文化墓葬和遺址;另一類是賀州市博物館所收藏的青銅器物及與青銅文化相關的陶器、玉器、琉璃器等各種材質的藏品。賀州市博物館收藏的與青銅文化相關的藏品有的來自考古出土,有的來自社會征集。為了確保研究結論的準確性,本書把無明確出土來源的社會征集品和出土信息混亂的藏品一律排除在研究對象之外,只對出土地點明確的藏品展開研究。
此次研究的藏品有很大一部分已經發(fā)表考古發(fā)掘報告,對于這一部分藏品,本書只在簡單介紹的基礎上盡量補充新的研究成果。其與考古相關的原始信息在本書中不贅述。讀者若需詳細了解,可以借助注解中關于原始發(fā)掘報告的發(fā)表信息,找到報告原文。對于未發(fā)表考古發(fā)掘報告的藏品,本書則對與其相關的考古發(fā)掘信息作了較為詳細的闡述。
本書在撰寫過程中得到了賀州市博物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學藝術聯合會張燕玲老師等單位和個人的熱切幫助,作者在此深表感謝。由于水平有限,著作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在所難免,懇請各位方家予以指正。
本書是一部歷史類著作。作者以青銅時期的賀州為主題,通過對桂東和粵西地區(qū)從先秦至西漢早期歷史的研究,為整個百越地區(qū)的歷史研究提供局部支撐,有助于解讀華南地區(qū)在西漢早期以后所出現的一些文化事像的成因,明確先秦至西漢早期華南文化交融史演進的脈承研究,為當下的線性歷史研究提供參照與借鑒。
賀州市位于廣西最東端,東連廣東,北接湖南,是廣西、廣東、湖南三省區(qū)的聯系樞紐,與中原地區(qū)進行的文化交流時間較早。而平桂區(qū)沙田鎮(zhèn)是沙田河與賀江上游支流臨江的交匯處,水運便捷。沙田河沿岸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四周山澗溪流對河岸耕地具有自灌功能,是理想的農耕之所。自古以來,這里一直是賀州域內重要的人口聚居區(qū)域。沙田鎮(zhèn)馬東村的牛巖寨有一處石器時代遺址,遺址依山勢辟有五層平臺,各層長度自上而下,由20米增至41米,寬4至10米不等,遺物分布在頂層臺地至底層臺地上下約40米、寬約20米的山坡上,其中又以山腰部分較為豐富。地表可采集到的遺物有石器、陶片和少量青瓷片。石器有石錛、石鑿、石斧、石刀和刮削器,還有制作石器用的燧石料。陶片有夾砂紅陶,泥質紅陶,夾粗砂方格紋、藍紋、曲折紋陶,細泥灰色方格紋、回紋、網格紋、席紋、蟠虺紋陶等,能辨明器型的有小平底缽和平底罐。這個遺址代表著賀州青銅時代之前的文化形態(tài)。到西周晚期,在牛巖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基礎上,這里已經發(fā)育出較為繁榮的青銅文化,沙田河兩岸分布有大量西周晚期至戰(zhàn)國時期的遺存,我們稱之為沙田河青銅文化區(qū)。從已有的考古發(fā)現看,幾乎可以認定沙田河青銅文化區(qū)為西周晚期至東周時期的一個區(qū)域性青銅文化中心,其所輻射的范圍包括今賀州市全境、湖南永州市西部、廣東肇慶市西北部、廣西梧州市北部、廣西桂林市南部等地。馬東村和相鄰的龍中村又是沙田河文化區(qū)的核心,這兩村不僅出土的器物等級高,而且文化遺存數量多、墓葬規(guī)模大。過去,學界曾有很長一段時間認為沙田河青銅文化區(qū)僅為戰(zhàn)國遺存,但1996年馬東村兩座西周墓的出土把沙田河青銅文化區(qū)的年代向前提早了一個時代。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