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板塊圖書分類品牌系列獲獎圖書圖書專題新書上架編輯推薦作者團隊
孟子哲學:孔子哲學之傳承與道德的形上學之奠定
康德学说与孟子哲学理义相映发,呈露人性本源底色,显发本自具足的“人心之仁”
ISBN: 9787559847409

出版時間:2022-04-01

定  價:98.00

作  者:卢雪崑 著

責  編:罗敏月,邢天辉
所屬板塊: 社科学术出版

圖書分類: 哲学

讀者對象: 大众

上架建議: 哲学·文化·思想
裝幀: 精装

開本: 32

字數(shù): 423 (千字)

頁數(shù): 560
紙質書購買: 天貓 有贊
圖書簡介

本書以《孟子》理義為要,所論建基于扎實的文本細讀之上,結合康德學說,依次第而揭孟子哲學之綱宗。作者抽絲剝繭地梳證孔孟學脈相承之理路,指出孟子的貢獻在于其上承孔子言“仁”的要旨,明確提出“仁,人心也”,論明本心之能即人的分定之性,并據(jù)此進一步言“盡心知性知天”,以此確立道德的形上學之宏規(guī)。進而援引中西典籍,合古今之論,詮釋此宏規(guī)的創(chuàng)辟性,言明其有進于《中庸》《易傳》之本體宇宙論,且有別于西方傳統(tǒng)的思辨形而上學。隨之宕開筆墨,延伸至實踐智慧學、政治哲學等領域的相關探討。文辭樸直曉暢,結構嚴謹有法,所述圓融無礙,孔孟哲學之義趣盡顯于文間,從中亦可尋溯儒家學說于當代的深遠意義。

作者簡介

盧雪崑,廣東人。香港新亞研究所專任教授、導師,兼哲學科主任。師從牟宗三先生二十載。主要著作有《儒家的心性學與道德形上學》《康德的自由學說》《物自身與智思物:康德的形而上學》《康德的批判哲學:理性啟蒙與哲學重建》《復興孔子 繼往開來:你需要的哲學與思維修煉》《常道:回到孔子》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孟子以“心”釋孔子言“仁”

第一節(jié) 論孟子言“仁,人心也”及其包含的高層意欲機能之含義 / 3

第二節(jié) 論孟子言“心”包含“心即理”義 / 15

第三節(jié) 論孟子言“心”包含之“心即理”義與康德之意志自律學說相通 / 26

第四節(jié) 論本心之立普遍法則不依賴理智的直觀 / 42

第五節(jié) 論意志自律以“心即理”為首出及道德情感之位置 / 53

第二章 孟子以本心言“性”而道性善

第一節(jié) 孟子創(chuàng)辟性的人性論 / 101

第二節(jié) 孟子論“性善”與“人禽之辨” / 118

第三節(jié) 論言“性”的兩層面及其主從關系 / 134

第三章 論孟子言“盡心知性知天”確立一個道德的形上學之宏規(guī)

第一節(jié) 通過康德的形而上學新論對孔孟所言“天”做哲學說明 / 179

第二節(jié) 論孟子言“盡心知性知天”展示的道德的形上學之規(guī)模 / 192

第三節(jié) 論孟子哲學包含的道德的形上學有進于《中庸》《易傳》之本體宇宙論 / 212

第四節(jié) 論以《孟子》為背景解釋《大學》言“心、意、知、物”之意義及其對儒家心學之貢獻 / 231

第五節(jié) 論孟子依“盡心知性知天”確立的道德的形上學如理如實 / 258

第四章 孟子言“存心養(yǎng)性事天”包含的實踐智慧學及向道德宗教之伸展

第一節(jié) 從道德的形上學進至實踐智慧學之概述 / 279

第二節(jié) 論孟子言“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包含實踐智慧學 / 288

第三節(jié) 論孟子言“心”“性”“天”包含之先驗綜和的思維模式 / 303

第四節(jié) 關于孟子言“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之哲學說明 / 317

第五節(jié) 關于孟子哲學包含的道德的宗教之哲學說明 / 333

第五章 孟子的政治哲學

第一節(jié) 孟子的“政道說” / 363

第二節(jié) 孟子的“治道說” / 379

第三節(jié) 孟子論政權更易之道與“義戰(zhàn)” / 413

第四節(jié) 孟子政治哲學與現(xiàn)代化之前途 / 421

第五節(jié) 儒者當今時代之使命 / 518

附錄一 康德著作引文來源及縮略語說明 / 530

附錄二 康德著作書名及論文篇名漢德對照 / 532

附錄三 本書引用康德語采用或參考之中譯本 / 534

附錄四 主要參考文獻 / 536

序言/前言/后記

寫在前面的話

盧雪崑

2016 年《常道:回到孔子》出版,旨在論明孔子哲學首出的根源智慧就在當機指點“仁”?!叭省眱仍谟诿恳粋€人自身,乃普遍法則所由出,因而是于一切人中間普遍傳達之能。用康德哲學的話說,立普遍法則之能乃是理性之真正使用,依此,我們指出孔子哲學乃理性本性之學??鬃友浴叭收?,人也”(《中庸》第二十章)、“人能弘道”(《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作為基礎哲學,闡明了人性之根、社會之本。

現(xiàn)在,出版《孟子哲學:孔子哲學之傳承與道德的形上學之奠定》,旨在論明:孟子乃繼承孔子哲學而確立其傳統(tǒng)之規(guī)模的第一人。孟子之前雖有再傳、三傳弟子闡發(fā)孔子之慧識,如《易傳》《中庸》《大學》,世所公認為先秦儒家經典,然均未如孟子之周全而明確地把握孔子言“仁”之大旨。孟子承傳孔子言“仁者,人也”,標舉孔子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其貢獻在:依據(jù)孔子直透人心之根本言“仁”,而明確提出“仁,人心也”(《孟子·告子章句上》)。其依孔子言“仁”所包含的普遍法則義、萬物一體義、創(chuàng)生不已義,揭明本心之普遍立法之能(“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同前]、“仁義禮智根于心”[《孟子·盡心章句上》]),以及道德世界的創(chuàng)造之能(“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盡心章句下》]),并依此正式揭明本心之能就是人的分定之性。由之,本心(仁)成就人自身為道德者及創(chuàng)造世界為道德世界的創(chuàng)造義得以確立。據(jù)此進一步言“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萬物皆備于我”“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盡心章句上》)即展開一個以每一個人自身稟具的本心為真實無妄之根源,而上升至絕對必然義之“天”的形上學,此堪稱道德的形上學,而區(qū)別于西方傳統(tǒng)的思辨的形而上學。

依以上所論,我們指出:孟子依孔子“踐仁知天”之義而言“盡心知性知天”,以奠定孔子哲學傳統(tǒng)之宏規(guī),此宏規(guī)根于本心(人心之仁)之普遍立法及創(chuàng)造之能而擴展至道德世界,乃至天地萬物為一體的道德目的論下的宇宙整全,故堪稱道德創(chuàng)造的形上學。據(jù)此,繼《常道:回到孔子》之后出版《孟子哲學》,而并無專著論《易傳》《中庸》《大學》,盡管此三書均是先秦儒家孔子哲學傳統(tǒng)中之典籍。此外,必須表明,《孟子》《易傳》《中庸》《大學》以外的先秦儒家諸學派不在我們的孔子哲學傳統(tǒng)研討之列,因該研究只探討根于孔子而發(fā)之哲學傳統(tǒng),而不及思想史、文化史,確切地說,凡不涉道德的形上學者,本研究均擱置不論。如于思想史及社會制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荀子,并不被列入本系列研究中。

編輯推薦

◆ 作者盧雪崑為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牟宗三的嫡傳弟子,尤擅以康德學說闡發(fā)孔孟哲學。其將康德哲學體系釋為一形上、形下的融貫系統(tǒng),并將之移入對孔孟理義的分析之中,以周詳嚴密的參照詮解,闡明二者若合符節(jié)。

◆ 本書對孔孟原典進行了扎實細致的解讀,梳理孔孟哲學體系的形塑過程??鬃訉W說以求“仁”為宗,孟子承繼孔子言“仁”的要旨,進一步確立道德的形上學之宏規(guī)。此宏規(guī)既有進于《中庸》《易傳》之本體宇宙論,亦有別于西方傳統(tǒng)的思辨形而上學,甚具創(chuàng)辟性。

◆ 作者學養(yǎng)深厚廣博,分別從“性善說”“命運說”“政道說”“治道說”等多維度揭孟子哲學之義趣,并延展至實踐智慧學、宗教學、政治哲學等領域的探討。合古今之論重釋經典,中西參照,環(huán)環(huán)相扣,精義迭出。

◆ 綜考諸說,深入剖析人類心理機制,揭明本心具普遍立法之能。依此可自觀身行,挖掘潛藏于自身的“人心之仁”,尋回真我之性并操存之,尤有教化作用。

◆ 本書為《常道:回到孔子》的姐妹篇,學術性與思想性兼具,文辭樸直曉暢,可讀性強。博引儒家經典,摘其精髓,讀之可親近先賢思想,感悟華夏理性文明。

精彩預覽

孟子以“心”釋孔子言“仁”

孟子深得孔子直透人心之根本而言“仁”之旨,明確提出“仁,人心也”。 “人心”意指人的心靈機能;“仁”乃此心靈機能之本質的作用。用康德的話來表達就是:稟具意志自由之道德實踐主體乃人類心靈機能之本質的作用。孟子揭明人心之仁,實是遵循孔子從“不安”指點“仁”而闡發(fā)。此見于孟子言“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孟子·公孫丑章句上》

孟子以“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們或許會問:孟子何以能言“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我們又何以能指出孟子所言“怵惕惻隱之心”不是經驗的心,而是本心(即仁心)之著見?用牟師宗三先生的話說,“由其‘不為任何別的目的而單只是心之不容已,義理之當然’之純凈性而知”。王陽明在其斥朱子“析心與理為二”之著名論說中就一語中的:“見孺子之入井,必有惻隱之理,是惻隱之理果在于孺子之身歟?抑在于吾心之良知歟?”(《傳習錄》中,《答顧東橋書》,第 135 條)

孟子言“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以全稱命題出之,絕非通過歸納法得出的經驗命題。排除任何作為誘因的外在的目的與條件,純然發(fā)自人心之“怵惕惻隱”,此不會是經驗的,而必定是出自“義理之當然”。孟子言“惻隱”,上承孔子言“不安”,是人心之仁的顯發(fā),其根在人心之當然的“義理”,以此,從根本上與婦人之仁、兔死狐悲區(qū)別開。孟子闡發(fā)孔子言“仁”,首歸于人心之普遍必然性而論,名為“不忍人之心”“怵惕惻隱之心”。接下來,孟子又說: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孟子·公孫丑章句上》

依上引文可見,孟子依孔子言“仁”而闡發(fā)人心當然之理,并不止于“惻隱之心”這一端,分言仁、義、禮、智四端??傉f就是人成就自身稟具的人心之仁,方為真實的人。此所以孟子說:“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睙o“四端之心”,“非人也”。我們可以指出:此論乃是對“仁者,人也”的深入透辟之說明。

孟子言“不忍人之心”,進而言“四端之心”,又有“本心”“良知”之名,都是依于孔子言“仁”而闡發(fā)。孟子說: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孟子·告子章句上》

一勺飯,一碗羹湯,雖得之生,失之死,但假若有人呼喝而與之,雖路人也不接受;踩踏而與之,雖乞丐也不屑一顧。此即孟子說:“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保ā睹献印じ孀诱戮渖稀罚笆枪仕猩跤谏?,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 能勿喪耳?!保ㄍ埃┎皇芎魻桋頎栔常梢娦邜褐?,人皆有之。但萬鐘之祿卻不辨禮義而接受之,此萬鐘之祿于我何加?為宮室之美嗎?為妻妾之奉養(yǎng)嗎?為所認識的窮乏者感我之惠嗎?以往雖餓死而不受呼爾蹴爾之食,而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養(yǎng),為所認識的窮乏者感我之惠,不辨禮義而接受萬鐘之祿,“此之謂失其本心”。以此,學界亦通行以本心言“人心之仁”,亦曰“四端之心”,也通孟子言“良知”?!睹献印けM心章句上》云: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孟子把握孔子言“仁”之大旨深義,承傳“仁者,人也”而揭明“仁,人心也”。此即以仁為人心之本質作用,我們可援用康德的術語來說明,仁就是人的心靈機能的本質作用,它區(qū)別于人心之經驗性格,在于它獨立不依于自然因果性,而為自由因果性??档抡f:“意志是有理性的有生命者的一種因果性,而自由就是這種因果性能夠獨立不依于外來的決定原因而起作用的那種特性?!保℅r 4:446)以此,康德揭明一種“自由因果性”,并與“自然因果性”根本區(qū)別開?!白匀槐厝恍允且磺袩o理性者的因果性因外來原因的影響而被決定至活動的特性?!保℅r 4:446)我們也可以指出,“仁”(或曰“本心”“良知”)就是人作為有理性者的意志的自由因果性。

線上商城
會員家.png 書天堂.png 天貓旗艦店.png
會員家 書天堂 天貓旗艦店
關注我們
微信公眾號.png   微博二維碼.png
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

微信號:bbtplus2018(工作時間)
電話:0773-2282512(工作時間)

我要投稿

批發(fā)采購

加入我們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

色香色欲天天天综合无码专区,久综合东京热精品视频,欧美黄色一级视频久久免费,天堂AV天堂资源网 免费国产无遮挡av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