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基礎(chǔ)讀本》(李鍌主編)原為臺灣高中國文科必修課教材,共六冊。一至三冊,選自《論語》;四、五兩冊選自《孟子》;第六冊則選錄《大學(xué)》與《中庸》。文中注釋以朱熹《四書集注》為主,并融合《十三經(jīng)注疏》等各代學(xué)者解釋。
本教材之編輯目標,在于陶鑄高中學(xué)生優(yōu)雅的氣質(zhì),高尚的品德,并啟迪人生意義,弘揚中華文化。選輯的篇章,以能反映中華文化精髓,培養(yǎng)倫理道德觀念,且具有時代意義者為標準。
《中國文化基礎(chǔ)讀本》(全六冊,李鍌主編)為“第一套引進大陸的臺灣高中國學(xué)教材”,內(nèi)容為“四書選讀”。本書引進臺灣版權(quán),未加增減,保持了“原版、原著、原貌”。在當下“國學(xué)熱”的時代氛圍中,本書不啻為最佳國學(xué)“補課”讀物!
《中國文化基礎(chǔ)讀本》為臺灣地區(qū)沿用四十年國學(xué)教材,選錄儒家四書統(tǒng)析而成,為“經(jīng)典進課堂”之最佳范本!原國家圖書館館長、哲學(xué)家任繼愈先生曾為本書作序,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著名哲學(xué)史家龐樸、北京師范大學(xué)童慶炳教授、北京大學(xué)錢理群教授聯(lián)袂推薦!
李鍌(xiǎn),字爽秋,號樂叔,福建林森人,1927 年生,畢業(yè)于臺灣師范大學(xué)國文研究所。曾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前后二十余年,曾任臺灣師大國文系主任兼國文研究所所長。現(xiàn)任師大訓(xùn)導(dǎo)長。學(xué)術(shù)專長:中國文學(xué)史、韓非子、音韻學(xué)與文選學(xué)。
大學(xué)卷
中庸卷
附錄一 學(xué)庸概說
附錄二 朱熹大學(xué)章句全文
附錄三 朱熹中庸章句全文
《中國文化基礎(chǔ)讀本》(全六冊),為臺灣正中書局出版,李鍌主編,原名為《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原為臺灣地區(qū)高中國文必修教材。2008年,在知名語文教育專家王麗女士(現(xiàn)任北京新學(xué)校研究院經(jīng)典教育中心主任)協(xié)助下,大陸新華出版社首度引進正中版圖書版權(quán),改名為《國學(xué)基本教材》,分為上下兩冊,作為社會讀物面世。2013年9月,北京新學(xué)校研究院與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合作,再度引進該書版權(quán),改名為《中國文化基礎(chǔ)讀本》。這個版本保持了臺灣原版全套六冊裝,以最大程度地適應(yīng)于原“高中教材” 的定位。
《中國文化基礎(chǔ)讀本》為臺灣地區(qū)沿用四十年國學(xué)教材,選錄儒家四書統(tǒng)析而成,為“經(jīng)典進課堂”之最佳范本!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著名哲學(xué)史家龐樸、北京師范大學(xué)童慶炳教授、北京大學(xué)錢理群教授聯(lián)袂推薦!原國家圖書館館長、哲學(xué)家任繼愈先生曾為本書作序,稱此書“嚴格忠實于原文,樸素、簡要、有新意,且深入淺出是一套很適合青少年讀者的好書。”
《中國文化基礎(chǔ)讀本》與目前大陸市場同類教材相比,最突出的特點是:尊重原作者,保持了“原版、原著、原貌”,并未為了迎合大陸應(yīng)試需要,而做人為刪改、增添或重編。
《中國文化基礎(chǔ)讀本》的編輯團隊具有極高的權(quán)威性。其主編李鍌先生為原臺灣師范大學(xué)國文系主任、臺灣學(xué)術(shù)審議委員會常務(wù)委員、臺灣國語文課程標準修訂小組召集人。編輯委員中,陳新雄教授為原臺灣師范大學(xué)國文系教授,也是臺灣音韻學(xué)大師。學(xué)術(shù)大師的加入,保證了《中國文化基礎(chǔ)讀本》內(nèi)容的專業(yè)性、可信性;臺灣中學(xué)一線教師的加入,則保證了教材“接地氣”,便于中學(xué)課堂教學(xué)。
大學(xué)一書,是教人由內(nèi)在的德性修養(yǎng)到外發(fā)的事業(yè)完成,一以貫之,不斷進取開展的過程;已將一切做人做事的道理包羅無遺,發(fā)揮盡致。稱得上是本末兼?zhèn)?、唯精唯一、修己治人、明體達用的大學(xué)問,也是中國最有系統(tǒng)的政治哲學(xué)。
大學(xué)原是禮記中的一篇,經(jīng)朱熹改訂,分為“經(jīng)”一章,“傳”十章?!敖?jīng)”為全書的總綱,“傳”則分述總綱所舉之三綱領(lǐng)、八條目。八條目中是以修身為本,而修身又以誠意、正心為先。故今選錄,首列“經(jīng)”一章,其次為“傳”之誠意章、正心章,再次為修身章,然后依序為齊家章、治國章、平天下章。讀此數(shù)章,對于大學(xué)修己治人、內(nèi)圣外王之道,應(yīng)可大略有所了解。
▲ 大學(xué)卷
一
大學(xué)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親民③,在止于至善④。知止⑤而后有定⑥,定而后能靜⑦,靜而后能安⑧,安而后能慮⑨,慮而后能得⑩。物有本末,事有終始○11,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12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13;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14;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15;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16;致知在格物○17。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8,壹是○19皆以修身○20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21;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22。(《經(jīng)》•一)
章旨
本章為《大學(xué)》全篇的總綱,闡明三綱八目的連貫性。由個人格、致、誠、正的修身功夫做起,進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可以達到至善的境地。
注釋
①大學(xué)之道:大學(xué)的教育宗旨、理想。古代最高的學(xué)府為大(音tài)學(xué),以培養(yǎng)經(jīng)國治世的人才為主,其教育內(nèi)容即稱為“大(音dà)學(xué)”。
?、诿髅鞯拢盒廾髯约簝?nèi)在的清明德性。第一個“明”,是動詞;第二個“明”,是形容詞,形容此內(nèi)在的德性原本清明。
③親民:程子以為當作“新民”,使人日新又新,進步不已。
④止于至善:達到最完美的境地。指明明德及親(新)民,都要盡力達到圓滿。
?、葜梗褐酪褂谥辽啤?p/>
?、薅ǎ褐钢居卸ㄏ?。
?、哽o:指心不妄動,不為外物所誘。
?、喟玻褐感哪芏o,隨處而安。
?、釕]:指思辨精詳。
⑩得:指達到至善的目的。
○11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任何一件事都有先后次序。物,猶事。朱熹《大學(xué)章句》:“明德為本,親民為末;知止為始,能得為終。”
○12明明德于天下:謂使天下人都能明其明德。
○13齊其家:指家庭中父慈子孝,長幼有序,和愛相處;家族中公平有序,沒有紛爭。齊,和諧整齊。
○14正其心:心有所主,不受情緒干擾蒙蔽。
○15誠其意:指使意念、志向真實無妄,都合乎德性的要求。
○16致其知:推極自己的覺識,使其所知無不盡。致,推極。知,覺識,指人心之靈覺。
○17格物:即物窮理,意謂在事物上探求其根源的道理。格,至、即。
○18庶人:平民。庶,音shù,眾也。
○19壹是:一切、凡此。
○20修身:內(nèi)在的修養(yǎng)功夫,此處亦包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四者。朱熹《大學(xué)章句》:“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p/>
○21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猶言不修身而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本,指修身。末,指齊家以至平天下。
○2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所厚”指修身,即前面說的本;“所薄”指平治天下國家,即前面所說的末。厚、薄是相對的概念,分指重要的與次要的。此句意謂所當厚之修身,不能切實地做,卻能做好治國平天下,那是從來沒有過的。
析論
一、三綱領(lǐng)
“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是大學(xué)的綱領(lǐng),也是大學(xué)教育的終極目標。此三綱領(lǐng)在句首雖然分別著有一個“在”字,但理解上,不能將三者視為各自獨立的領(lǐng)域。全文對此三者一貫而有不可分割的關(guān)系,是非常強調(diào)的。換句話說,在“明明德”與“親(新)民”之外,沒有另一個“止于至善”;“明明德”之事的“止于至善”,便是要推致到“親(新)民”,使天下人皆能“明明德”;而“親(新)民”之事的“止于至善”,便是以“明明德”為基礎(chǔ),先覺者由己身做起,成為天下人的楷模,并透過教化,以啟迪引導(dǎo)天下人自明其明德。亦即“止于至善”是包含“明明德”與“親(新)民”而言的。
二、八條目
第二段中提到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朱熹說:“此八者,《大學(xué)》之條目也?!边@正是要完成三綱領(lǐng)的修為事項。首句的“明明德于天下”即是末句的“天下平”,但不直接說“天下平”,蓋因欲平治天下,其方法斷非全憑刑政以宰制百姓,而當以一己的“明明德”為本,并將此道推拓于天下,使百姓亦皆自明其明德,各自建立道德的人格,成就道德的社會,才算真太平。然而,“天下”的根本在“國”,“國”的根本在“家”,“家”的根本在“個人”,所以想使全天下為道德的社會,還須先使國、家、個人,皆成道德之國、道德之家、道德之人,而其最根本處就在個人。個人要成為道德之個體,唯有修身。修身的先決條件則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沒有此四者,便沒有修身可談,這是修身的具體內(nèi)容。而細分之,則格物、致知屬“窮理”的功夫,誠意、正心屬“正心”的功夫,窮理又是正心的基礎(chǔ)。當個人于所經(jīng)歷的事事物物,皆能推求其所以然之故與當然之常規(guī),終能豁然貫通事理之極,使自己心靈本具的萬物之理,能源源本本呈現(xiàn)于行事之中,則對于自己的意念、行為,必能察其善惡,進而為善去惡;意念、志向因此不會再被物欲私情所牽引,則靈心本性便能主宰己身,而道德人格于是可修養(yǎng)完成。
八條目有著系列開展的關(guān)系,而其中以修身為中心。格物到修身是自我修養(yǎng),為立己達己的功夫;齊家以至平天下,是道德推擴,為立人達人的事業(yè)。唯其己立己達,乃能立人達人,末段明言一切以修身為本,其意義在此。
問題與討論
何謂“大學(xué)”?其教育的內(nèi)容、理想為何?
二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①也,如惡惡臭②,如好好色③,此之謂自謙④。故君子必慎其獨⑤也。小人閑居⑥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⑦,而著其善⑧;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⑨,然⑩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11,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12!”富潤屋,德潤身○13,心廣體胖○14,故君子必誠其意。(《傳》•六)
章旨
此釋誠其意,在于慎獨、不自欺。
注釋
①毋自欺:不要自我欺騙。
?、趷簮撼簦阂魒ù è xiù,厭惡不好的氣味。臭,氣味。
?、酆煤蒙阂鬶ào hǎo sè,喜愛美好的容色。
④自謙:自我滿足。謙,音qiè,通“慊”,滿足。
⑤慎其獨:謂在自己獨處的時候,要謹慎不隨便;對于只有自己知道的心中意念,也要謹慎覺察其善惡。
?、揲e居:日常居處。
?、邊捜谎谄洳簧疲憾愣汩W閃地掩藏自己的壞處。厭然,刻意遮掩的樣子。厭,音yǎn。掩,掩蓋。
?、嘀渖疲猴@現(xiàn)自己好的一面。著,音zhù,顯示。
?、崛缫娖浞胃危合窨匆娝姆胃?,猶今言看透心肝、看穿肚腸。
?、馊唬喝绱?。指小人欲掩其惡而終不可掩,欲詐為善而卒不可詐。
○11誠于中,形于外:內(nèi)心真有什么,外表便顯現(xiàn)出什么。
○12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雖在獨處的時候,也像有許多人看著自己,指著自己,這真是嚴峻可畏得很啊!嚴,畏敬。
○13富潤屋,德潤身:財富可以增美人的屋宇,德性可以滋益人的身心。潤,滋益。
○14心廣體胖:指有德者心胸開朗,身體舒泰。胖,音pán,安舒。
析論
一、誠意是凡圣關(guān)
“誠意”和“致知”是大學(xué)之道的兩個基點。朱熹把二者比喻作兩個關(guān)卡,致知是“夢覺關(guān)”,誠意是“善惡關(guān)”、“凡圣關(guān)”。人如果不能致知、不能自覺人之所以為人之理、不能覺察此理原本具足于自身,便會愚昧昏庸,如在夢中;相反地,能致知,便能覺,便能明白人生的目標,原在修明此具足于己的靈明德性,使自己成為君子圣賢。如果人的意志,在發(fā)動之初,即染雜了物欲私情,就無法切實地、自然地為善去惡,也就不可能向君子圣賢之路邁進了。所以“誠意”是人成為“凡”或“圣”的關(guān)鍵。
二、誠意是行之始
簡單地說,格物是知之始,誠意是行之始,兩者都是以心為本的。人的心靈,除了有虛明之“知”外,還有應(yīng)物處事之際所生發(fā)的“意”。“知”的主要功能在識別,“意”的主要功能在行為。人心既然能知理,則應(yīng)對每一次生發(fā)出來的“意”,覺察其善惡然否,其中合乎道理的就是善,不合乎道理的就是惡。而人之所以為人,正因秉有光明澄澈的本心,所以理論上,應(yīng)自然地好善而厭惡。也就是說,本心要監(jiān)督“意”,使“意”真實無妄地依理而發(fā),這便是“誠其意”了。
三、誠意在“毋自欺”
人們往往會被物欲蒙蔽,放失本心,于是見理不明,或是明明知善而不能切實為之,明明知惡而不能切實去之。甚或偽裝從善,而內(nèi)則暗懷詭詐,這就是“自欺”了。從這方面談,則“誠意”的功夫,就是要做到“毋自欺”,就像遇有惡臭,會自然地掩鼻避開;遇到美好的事物,會自然欣喜一般,毫無扭曲、毫無造作的反射行為,讓“意”完全地依理而發(fā),真真實實、自自然然地為善去惡。
說來似乎簡單,真要做到如此,確實須猛下功夫去修養(yǎng)。日常生活中,我們不也知道不應(yīng)該遲到逃課嗎?但也偶爾犯了;不也知道不應(yīng)該說人是非嗎?但也偶爾犯了;不也知道要孝敬父母兄長嗎?但也有辦不到的時候;不也知道要讓位給老弱婦孺嗎?但也有裝糊涂的時候……太多太多未切實好善去惡的例子了。然而當你如此“自欺”之時,心里會平靜嗎?此時有人盯著你看,尤其逼視你的雙眼時,你不會感到羞愧難為情嗎?那種不安的感覺,其實即來自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審判。而當這感知的根源(心)越清明之時,即使沒有外人的指責,還是會嚴格地、謹慎地監(jiān)督自己的。曾子說就像隨時有人盯著自己,而后來人則說:“舉頭三尺有神明?!薄罢\其意”的功夫,正是如此,必須隨時隨地如實地對待自己的意念。蓋“誠于中,形于外”,“知善而不為、知惡而不去”的自欺,是欺騙不了自己,也欺騙不了別人的。
問題與討論
1“誠意”與現(xiàn)今口語說的“有無誠意”,意思有何不同?
2在處事上,你內(nèi)心曾否有過天人交戰(zhàn)的經(jīng)驗?結(jié)果如何?請?zhí)岢鰜砼c同學(xué)討論。
四
所謂齊①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②,之其所賤惡③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④而辟焉,之其所敖惰⑤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⑥者,天下鮮⑦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⑧?!贝酥^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傳》•八)
章旨
此釋修身之道,在于凡事克制感情的偏私,做理性的判斷,才能齊家。
注釋
①齊:整治。
②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一般人對于自己所親愛的人就有所偏而失其正。之,于。辟,音pì。朱熹《大學(xué)章句》:“辟,猶偏也?!毖?,代詞,指所親愛的人。
③賤惡:看輕、厭惡。
④哀矜:哀憐。矜,憐憫。
⑤敖惰:傲慢怠惰。敖,音ào,通“傲”。
⑥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喜愛一個人卻知道他的缺點、厭惡一個人卻知道他的優(yōu)點。這句話在說明“不受感情的蒙蔽”。好,音hào,喜愛。第一個“惡”,音è,缺點。第二個“惡”,音wù,作動詞用,厭惡。
⑦鮮:音xiǎn,少。
⑧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人往往看不到自己孩子的缺失,感覺不到自己禾苗的豐碩。朱熹《大學(xué)章句》解釋這兩句說:“溺愛者不明,貪得者無厭?!?p/>
析論
待人接物之際,不應(yīng)情感用事。戴著有色眼鏡看人,就無法把對方看得真切。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修身、齊家之道,也不外乎此。凡事只憑個人情感的好惡,而不排除情感的偏私,就不能修身、齊家。
一般人對于家人、親友、同事,往往比較親愛,因而難免“胳膊肘向內(nèi)彎”,難免偏私“自己人”;對于思想觀念、意識形態(tài)與自己相左的人,往往輕賤厭惡,因而否定對方;對于高級的長官、強勁的對手,心生畏懼,因而難免怯懦退縮;對于圣賢豪杰、偶像明星,尊敬愛慕,因而往往忽視其缺失,甚至曲為之辯,曲為之諱;對于孱弱的人士,往往一味哀憐,而不問其是非善惡;對于才學(xué)、地位、權(quán)勢、財富等條件比自己差的人,往往驕傲怠慢,瞧不起人。偏頗的情感造成錯誤的判斷,有色的眼鏡造成盲點和蔽障。待人接物時,如果是這樣的陷于一偏,就無法持平公正,追求和諧,那還談什么修身、齊家呢?
《大學(xué)》的作者暢發(fā)議論,強調(diào)了修身、齊家不應(yīng)有的態(tài)度之后,立即征引諺語,以證其說。諺云:“人莫知其子之惡?!笨梢娮怨乓詠?,就有許多身為父母的人溺愛子女,看不清子女的缺點?,F(xiàn)代社會中,有些家長對于自己孩子的惡劣言行毫無所悉,明明是孩子犯了校規(guī),還振振有辭,要向?qū)W校的師長討公道,這就是朱熹所說的“溺愛者不明”。同樣的道理,“人莫知其苗之碩”,許多人往往貪得無厭,明明自己種植的禾苗長得很豐碩,卻還嫌收獲不足;明明自己經(jīng)營的企業(yè)蓬勃發(fā)展,在商場上舉足輕重,卻還不知足,老是覺得錢賺得不夠多,這就是朱熹所說的“貪得者無厭”。溺愛和貪得,都屬偏頗的情感,并非性情之正,當然也就不足以修身、齊家了。
問題與討論
1.俗話說:“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薄洞髮W(xué)》則引用古代諺語說:“人莫知其子之惡?!边@兩種說法是否互相矛盾?請說出你的看法。
2.什么是“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請舉一個例子加以說明。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quán)所有: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luò)出版服務(wù)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guān)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